《原生家庭》里提到“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br/>
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所以,孩子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將會直接決定孩子以后到底會不會有出息。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想著去埋怨孩子“不努力”,而要看你給孩子提供了什么樣的家庭環境。
長大后沒出息的孩子,多半來自這3種家庭,你在其中嗎?
①內耗嚴重的家庭
如果一個家庭里面,有一名不斷引發家庭內耗的成員,那么對孩子的成長簡直是毀滅性的。
制造內耗的家長,往往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
比如有的媽媽在吃飯的時候,會不停地說“怎么不吃菜”、“吃不吃這個”、“你怎么吃這么慢”等等,一頓飯下來,似乎孩子自身是完全不會吃飯似的。
雖說媽媽的本意可能是擔心孩子吃不好,習慣性地“照顧”孩子,但實際上卻會讓孩子的精神逐漸走向崩潰邊緣。
因為在孩子看來,媽媽的話全是責備,全是對自己的不滿。
怎么判斷自己的家庭是不是高度內耗的家庭呢?
很簡單,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不喜歡和你待在一起,一放學就回自己的房間。
甚至還關上門,那么大概率你已經讓孩子產生精神負擔了。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要審視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有這種“愛嘮叨”的習慣,是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喜歡對孩子說些“有的沒的”,是不是總是會不考慮孩子的想法、習慣等等。
如果發現自己全部“中招”,那么我們就需要改變了:
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由“輸出”角色變為“傾聽”角色。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管住自己的嘴,多聽孩子的建議和意見,與孩子談論一些孩子感興趣、能接受的事情。
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內耗,還能夠促進親子關系,更有利于家長及時發現孩子成長中所存在的問題。
②矛盾不斷的家庭
一個沒有和諧氛圍的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在充滿矛盾的家庭中,孩子回家之后,面對的并不是熱騰騰的飯菜,而是父母不斷地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將會在這種環境中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并且精神極度緊張、恐慌和無助。
這種精神沖擊將會刺激到孩子的大腦杏仁核,孩子就會變得敏感而脆弱,甚至嚴重的會因此而產生精神方面的異常。
為什么有些家庭充滿和諧,但有些家庭卻吵鬧不斷?
其實原因很簡單,大部分都是由于“三觀不合”而引起的。
當然,極少數案例是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導致的,但這些原因我們一般很難主導與改變。
怎么緩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三觀不合”是很容易引起爭吵的,但想要避免爭吵,其實也不是很難。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三觀不合”,說通俗點,就是自己喜歡的事物,對方不喜歡,并且阻止你喜歡。
比如你喜歡大海,對方不僅表示不喜歡,還不斷地貶低大海,甚至是非理性地污蔑大海。
比如你喜歡看書,對方卻說你是“裝洋蒜”等等。
想要三觀“合”,并不是強行讓你喜歡對方喜歡的事物,而是只要做到“不詆毀”便行了。
比如對方喜歡看書,你不喜歡看書,那么你自己不看就好了。對方喜歡游泳,你喜歡跑步,那么他游泳你跑步就行了。
也就是說,我雖不認同你的愛好,但我也不阻止你有自己的愛好。
三觀“合”,其實就是這么的簡單。
③過度保護的家庭
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了解,過度保護孩子,也就是溺愛孩子。
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不容小覷,像生活中那些 “熊孩子”、“媽寶男”等沒有出息的典型,都是出自溺愛的家庭,甚至這些沒出息的人也是溺愛家庭中的“專屬”。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長篇小說《紅手指》里,就刻畫了因父母過分放任,致使孩子走向犯罪道路的家庭悲劇,發人深省。
如何做才能不溺愛孩子?
溺愛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心理,想要改變這個習慣,說不難是假的。
不過,如果家長誠心要改,可以試試書面給自己設定“放手計劃”,即將自己應該放手的事情寫在紙上。
比如孩子力所能及地穿衣、整理書包等日常小事,或是做簡單家務、自主安排學習時間等稍復雜之事。
書面記錄能時刻警示自己,克制過度保護的沖動,被動地讓自己對孩子放手。
當家長逐漸減少對孩子生活、決策的過度干涉,孩子便有機會在實踐中鍛煉能力、積累經驗,提升獨立解決問題的本領,將會大大降低孩子沒出息的幾率。
結語
孩子沒出息,家長責無旁貸,想要孩子長大有出息,就一定要給孩子創建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那么,你覺得哪些原生家庭也容易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呢?
(本文圖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