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每次說到房地產,都說房地產占用的資金太多了,應該把這些資金投資到實業上,發展實業才能發展經濟。這個想法根深蒂固,幾乎所有人都這么認為。
在三十多年前,這個說法沒有錯,因為我們從建國以后一直到1998年,都是在一直壓縮房地產投資,個人住房是能簡單就簡單。把盡可能多的錢投資到制造業上,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產能不夠,物質短缺,什么都缺,所以要想盡各種辦法發展制造業。
上海1949年人均住房是4.5㎡,到了1979年呢,30年過去了,還是4.5㎡,根本就沒有漲,人均四點五平米,這個住房條件已經非常差了。
現在,投資到實業上的錢,不是少了,而是投的資金太多了,造成了我們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
比較典型的就是光伏,我們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有世界上最大的產能,產能占世界的90%,按說這么大優勢的產業,應該能夠賺大錢呀,但真實的市場是全行業虧損,全行業虧損就是因為嚴重的供過于求,各廠家打價格戰,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全行業嚴重虧損,那就意味著投資的幾萬億一直在虧錢,,那如果說我們每個行業都是這樣,都成了吞金獸。不賺錢還虧錢,那我們的財富會越來越少。
我們看美國,看歐洲,他們的人均收入比我們高的多,英法是我們的四倍,美國是我們的7倍,他們的收入之所以這么高,其實很大一方面是來自于財產性收入。
我們國家要想人均收入漲起來,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力供應緊張了,工資就會不斷的上漲。
現在,制造業很多采用自動化生產線,能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要增加就業崗位,不是增加產能,低價出口賣給外國人,補貼外國人。而是控制實業的規模,控制產能。盡可能多的提高價格,讓企業賺到更多的錢,讓工人拿到更高的工資,讓更多的財富留在中國。
更多的財富留在中國,大家才有錢消費,有錢消費了,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實業過剩,居民投資到實業上的錢,企業投資到實業上的錢就會虧損,甚至血本無歸。企業沒錢了,就沒法給工人發工資,個人沒錢了,就沒法消費。
所以,任何國家的居民富裕了,都需要把一部分錢投資到資產上,買房子,買股票,房價上漲,股價上漲,就會帶來財產性收入。賺錢了,就有更多的錢去消費,有錢消費了,就能提高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我們發展經濟最重要的目標,是解決就業,讓大家有工作。有錢賺。
這幾年,房價持續下跌,已經跌到了2016年,也就意味著2016年后買房的1.4億人全部虧損,中國從1998年后合計銷售了2.8億套商品房,買房人不僅沒有賺到財產性收入,而且還把工資性收入往里面填坑,沒錢了,怎么可能消費呢?
這幾年,股價持續下跌,一些公募基金兩年虧損70%以上,散戶虧損的更是無數,原本投資股市是為了獲得財產性收入,結果投資打了水漂,沒錢了,怎么可能消費呢?
消費的龍頭,不是白酒不是旅游,畢竟這些消費規模有限。消費的龍頭是地產和證券,把錢從銀行拿出來買股票買房子了,消費就起來了,經濟就繁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