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卡片關注微紀先生
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因 特朗普突訪 沙特的一系列外交動作而悄然生變。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帶著"史上最大軍售協議"離開利雅得僅三天,沙特便與中國簽署了57項合作協議,涉及農產品、能源、科技等多個領域。
這一"前腳送錢給美國,后腳牽手中國"的戲劇性轉折,不僅折射出沙特外交策略的深度調整,更暴露出特朗普政府"交易型外交"的內在矛盾。
美國雖在短期內斬獲經濟利益,卻在長期失去人心。
特朗普此次中東之行的核心成果,是與沙特簽署了價值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并宣稱沙特將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
這一數字被白宮包裝成"歷史意義和變革意義"的成就,但實際含金量卻備受質疑。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與沙特的軍售協議往往存在"水分"。
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沙時,曾宣布價值110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但最終落實的不足15%。此次協議中,約950億美元仍為意向性條款,包括F-35戰斗機采購等敏感項目。
盡管美國國務院已批準該項軍售,但以色列以"破壞地區軍事平衡"為由向美國國會施壓,拜登政府時期遺留的《沃爾夫條款》也對高端技術轉讓形成制度性障礙。
更值得注意的是,沙特2025年國防預算僅為780億美元,且因國際油價波動導致財政赤字率攀升至8.7%,遠超其財政承受能力的軍購承諾顯然難以兌現。
沙特國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塔里克?阿爾-謝赫在《利雅得報》撰文指出:"軍事采購應服務于國家安全需求,而非政治作秀。"
特朗普在利雅得投資論壇上大談"美國優先"時,沙特精英階層的疏離感溢于言表。
當特朗普宣稱"中國被逼開放市場"時,沙特國家通訊社選擇性報道了王儲穆罕默德關于"多元化合作伙伴關系"的講話,通篇未提"美國"字樣。
這種"禮貌性冷淡"背后,是沙特對美國戰略信譽的深度懷疑。
2024年美軍從敘利亞坦夫基地撤離,導致沙特支持的反政府武裝失去庇護;2025年初美國促成的紅海停火協議中,竟要求沙特減少對胡塞武裝的空襲頻次。
這些舉動讓沙特意識到,美國的安全承諾正從"堅定后盾"變為"利益交換"。
與對美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沙特在對華合作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
5月13日簽署的57項協議中,269億人民幣的農產品出口協議,涵蓋60萬噸小麥、30萬噸椰棗,這僅是冰山一角,能源和科技領域的突破才是戰略重心。
在能源領域,沙特正構建"石油-人民幣"結算試驗田。
沙特阿美公司與中國海油簽署的長期供貨協議中,明確30%的交易量以人民幣結算,并通過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完成跨境支付。
沙特央行已設立500億人民幣的外匯儲備專戶,邀請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在利雅得設立人民幣清算行。
這種試探性舉措,是對美元霸權的潛在挑戰。
2024年沙特對華原油出口占其總出口的28%,若全部實現人民幣結算,每年可減少約300億美元的美元需求。
沙特財政大臣賈丹在G20財長會議上公開表示:"我們支持所有能提高能源貿易效率的貨幣工具。"
科技合作則成為中沙關系的新增長極。
華為與沙特通信部簽署的5G智能交通協議,將在利雅得建設覆蓋800平方公里的車路協同系統,包含2000個智能路口和500個無人機巡檢基站。
中國電建中標紅海新城1.2GW光伏電站項目,這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項目之一,將滿足新城70%的電力需求。
更具標志性的是,沙特"2030愿景"核心項目NEOM新城的5G網絡建設、人工智能監管平臺開發,均由中國企業主導。
這種"技術-資本-市場"的深度綁定,使中國從單純的能源買家轉變為產業升級伙伴。
沙特的外交轉向,本質上是其"多元平衡"戰略的升級版。
作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特既要維護與美國的傳統安全紐帶,美軍中央司令部仍在沙特部署3.5萬駐軍,又要借助中國的工業能力實現"去石油化"轉型。
同時在伊朗(2024年恢復外交關系)、以色列(2025年啟動間接和談)等地區對手間維持均勢。
在安全領域,沙特構建"雙軌武器采購體系"。
一方面接收美國最新的F-15EX戰斗機(首架已于2025年3月交付),繼續升級"愛國者"導彈防御系統。
另一方面擴大與中國的軍事合作,2024年采購的300套"紅旗-17AE"防空導彈已部署在東部油田,2025年新增的50架"翼龍-3"無人機正參與紅海護航。
當沙特宣布將部分防空項目轉向中國后,美國雷神公司主動將"愛國者"導彈單價從1200萬美元降至850萬美元。
在經濟領域,沙特正加速"向東看"。
2024年沙特對華貿易額達12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35%,而對美貿易額降至650億美元,同比下降12%。
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在中國的投資組合已達1500億美元,涵蓋新能源汽車(入股寧德時代)、數字基建(參與武漢光谷項目)等領域。
沙特在2025年4月宣布加入金磚新開發銀行,認繳50億美元股本,成為首個加入該機構的阿拉伯國家。
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型外交",為美國軍工復合體帶來即時利益。
波音公司獲得沙特航空公司200架787客機訂單(價值220億美元),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項目預計帶來500億美元收入。
但這種"支票簿外交"正從三個層面侵蝕美國的全球領導力。
首先是戰略信譽透支。
當特朗普為促成軍售協議,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對以色列"暫時讓步",允許沙特使用約旦河西岸領空時。
但內塔尼亞胡政府罕見發表聲明:"盟友不應將安全合作視為商品。"
這種對核心盟友的輕慢,導致阿聯酋、埃及等國加速與中國簽署軍事技術合作協議,2025年中東國家對華軍購額同比增長40%。
其次是地區安全失衡。
美國向沙特出售"薩德"反導系統的升級版AN/TPY-2雷達,直接刺激伊朗與俄羅斯、中國深化軍事協作。
德黑蘭已與北京簽署價值8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包括24架殲-10C戰斗機和6套"紅旗-9BE"防空系統。
以色列則啟動"新型核威懾計劃",將杰里科-3導彈射程提升至6000公里,覆蓋整個中東和南歐。
最深遠的影響在于價值觀陣地失守。
特朗普在利雅得宣稱"不再干涉他國內政",對沙特記者卡舒吉案、也門沖突等議題避而不談,與拜登政府時期的"人權外交"形成割裂。
沙特民間社會對此態度復雜。
一方面歡迎擺脫西方道德說教,另一方面擔憂失去改革外部壓力。
《阿拉伯新聞報》專欄作家拉米婭?阿爾-蘇戴里指出:"美國放棄價值觀杠桿,等于讓渡了塑造中東未來的軟實力。"
沙特的戰略轉身,標志著中東地緣政治進入"后美國單極"時代。
而中國通過"發展型外交",正從三個維度重塑地區合作框架:
能源上構建"人民幣-原油"循環體系,科技上打造"數字絲綢之路"中東樞紐,安全上推動"共同安全倡議"。
2025年3月促成的沙也(也門)停火談判,已顯現中國調解能力。
但美國則面臨兩難選擇:若繼續"交易型外交",將加速盟友流失(2025年沙特對美武器依賴度降至45%,創2000年以來新低);若重拾"價值觀外交",又可能被指責"雙重標準"。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美國軍工復合體與能源巨頭的短期利益,正與國家長期戰略利益脫節。
埃克森美孚在沙特獲得的300億美元頁巖氣開采權,卻導致沙特減少對美國液化天然氣的進口。
對沙特而言,最大挑戰是避免成為"中美博弈棋子"。而王儲穆罕默德的策略是"議題分化"。
安全領域保持與美國的機制化合作(如聯合反恐演習),經濟領域深化與中國的務實協作,文化領域推動"阿拉伯-伊斯蘭復興"(2025年主辦伊斯蘭合作組織峰會)。
這種"三維平衡術"能否持續,取決于能否在中美核心利益沖突點(如臺海、伊朗核問題)上保持戰略模糊。
沙特的外交轉向,本質是對國際權力轉移的主動適應。
當特朗普團隊沉迷于軍售協議的數字游戲時,沙特已清醒認識到,在中美競合的新時代,只有構建"不選邊的伙伴關系",才能實現"2030愿景"的宏大目標。
這種戰略清醒,既源于對美國"離岸平衡"政策的歷史反思,也得益于對中國"共商共建"理念的現實考量。
中東地緣政治的重塑,從來不是大國的零和博弈,而是地區國家根據自身利益進行的動態選擇。
沙特的實踐表明,在百年變局中,真正的外交智慧,在于在安全依賴與發展需求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點。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