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從武 通訊員 付敏 劉法寶
面對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新疆岳普湖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創新思維破題,構建“情理法”融合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今年以來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300余起,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基層善治之路。
架設“連心橋” 以情為先解心結
“調解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有溫度的心靈對話。”岳普湖縣綜治中心調解員阿依古麗這樣描述調解工作。
該綜治中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傾聽群眾心聲作為化解矛盾的第一步。創新設立“情感疏導室”,通過“一杯熱茶、兩把椅子、三方會談”的溫馨場景,讓群眾在輕松的氛圍中表達訴求。面對矛盾糾紛時,工作人員耐心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全面了解矛盾產生的背景、原因及雙方訴求。在傾聽過程中,工作人員注重情感溝通,以真誠的態度和溫暖的話語拉近與群眾的距離,促進矛盾糾紛高效化解。
在近期一起土地糾紛調解中,工作人員連續5天傾聽雙方家族30年恩怨,通過調解喚醒當事人的手足之情,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
筑牢“公平秤” 以理為基明是非
岳普湖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對雙方提供的證據材料進行認真審查,通過調查核實,辨析矛盾糾紛癥結。同時,運用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界定,確保調解過程有理有據。
在辦理某企業欠薪案件時,調解組厘清勞動合同關系,邀請勞動監察部門現場普法,在辨析事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確保調解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促使企業當場兌付46名農民工工資83萬元。這種“普法式調解”讓群眾在解紛過程中提升了法治意識。
織就“和諧網” 以法為盾護安寧
為確保調解協議得到有效履行,岳普湖縣綜治中心在調解后持續跟進監督,通過定期回訪、電話溝通等方式,及時了解雙方當事人對調解結果的滿意度和協議履行情況。對未按時履行協議的當事人,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依法進行督促和提醒。
該綜治中心建立“三書同達”制度,對達成調解的糾紛同步出具“調解協議書”“法律確認書”“履行提醒書”。針對一起持續兩年的房屋漏水糾紛,調解員在促進雙方達成賠償協議后,聯動法院進行司法確認,使調解書具備強制執行效力,建立“調解——確認——回訪”閉環機制,提升協議履行率。
該綜治中心將“情理法”多元解紛模式延伸至網格治理,培育“石榴籽調解隊”“馬背宣講團”等23支特色調解隊伍,在塔吉克阿巴提鎮,由退休教師、駐村律師組成的“陽光調解室”成功化解多起糾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