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最西端,新疆喀什莎車縣,一場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正在悄然展開。今年3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的五名青年學子:孔潤、申蕾、鄭新月、張國選、陳偉興。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忱,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新疆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開啟了他們的援疆支教之旅。這不僅是一次教學任務,更是一場青春與夢想的接力,一段滬喀兩地教育情誼的生動寫照。
跨越千里,熱血青春點亮邊疆課堂
在一次次的課堂互動中,他們發現,盡管地域不同,但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卻與內地的學生并無二致。為了更好地融入課堂,他們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案,孔潤老師巧用學習通推行課堂積分制,通過平臺搶答功能讓學生實時積累積分,自動計入平時成績。性格內向的阿力木和居熱提同學因此主動答題,借助學習通資源庫鞏固知識,課堂積分從3分累計至 50分。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庫馬爾同學,在小組任務積分激勵下積極組織討論,平時成績從 70 分躍升至 90 分。如今課堂氛圍熱烈,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
張國選老師在《人工智能導論》這門課程上為了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以及強化學習”這些概念舉了一個在生活中駕校學車的例子:剛進入駕校學習時,學員在教練簡單介紹后,自行摸索方向盤、擋位等操作,沒有即時反饋,這恰似無監督學習;在科目二進行倒車入庫訓練,教練會詳細講解操作步驟、明確 “點位”,指導學員學習,對應有監督學習;而科目三路考時,學員在實際道路駕駛,依據路況進行決策,正是強化學習的生動體現。
申蕾老師始終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善于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在她的課堂上,開放性的探討題目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靈活多樣的教具運用讓知識觸手可及。在機械傳動實訓中,當師生都被一顆頑固的螺絲難住時,麥麥提亞森卻用獨特的操作手法成功拆解——這個意外突破不僅解決了難題,更讓申蕾老師真切體會到"問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學契機"。
沙塵暴中堅守,用堅韌詮釋“援疆精神”
援疆的日子并非一帆風順,3月-6月,當地時常會有沙塵暴來襲,課堂也曾因突如其來的停電而中斷。但這些困難并未讓援疆教師們退縮,反而讓他們的意志更加堅定。兩個月的時間,5名青年教師,7個班級,308名學生,360個課時,他們用樂觀和堅韌,克服了環境帶來的種種不便,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援疆精神”的深刻內涵。
滬喀攜手,教育交流架起連心橋
這段援疆經歷,不僅是他們成長的寶貴財富,更是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喀什理工職業技術學院交流合作的生動寫照。通過援疆支教,兩地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了深度交流與融合,為邊疆地區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援疆支教的旅程或許短暫,但它的意義卻深遠。正如他們所說:“教育是一場接力,我們只是其中的小小一棒,但愿這一棒能為邊疆的孩子們點亮更多的可能。”滬喀連心,育夢邊疆。二工大青年用熱血與擔當,為這片土地注入了青春的力量,也為教育事業書寫了最美的篇章。
原標題:《滬喀連心,育夢邊疆!上海二工大青年援疆支教書寫教育新篇章》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上海援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