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安徽的名門望族,年少時追隨陳獨秀投身革命,19歲便出任安徽教育司長。
鄧以蟄,一位以美學捍衛民族精神的大師,寧愿過清貧生活也不愿向日偽低頭。
而他的兒子鄧稼先,更是國家的驕傲,用隱姓埋名的荒漠歲月點燃了“兩彈”的輝煌,震驚全球。
如今鄧稼先的兒子,也是機械制造領域的專家,祖孫三代中,一人以筆墨傳承文化,一人以科學鑄就國之重器,一人則為國家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鄧氏家族書寫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風骨傳奇。
01
鄧以蟄的老家在安徽懷寧,鄧家是清朝末年的名門望族,家中滿是字畫古籍,祖上還有書法大家鄧石如。
1907年,15歲的他站在去日本的輪船上,身后是家族的榮耀,眼前卻是動蕩不安的時代。
家人希望他研讀四書五經,但他認為這些舊學無法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后,他被新思想深深吸引。
當時的日本,留學生圈子充滿變革的熱情,鄧以蟄跟隨陳獨秀這樣的革命者,聆聽社會主義講座,心中充滿了“民主”“科學”的理念。
辛亥革命后,他回國,19歲就被推上了安徽省教育司長的位置,放在今天,19歲還只能算是個孩子。
他自己也覺得自己難以勝任這個職位,于是辭官,幾年后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美學。
在那里,他鉆研康德、黑格爾的著作,又深入研究《詩經》《莊子》,思考如何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與西方理論融合。
這段時間,讓他從一個書香子弟蛻變為日后中國美學的開創者。
1923年,鄧以蟄回到北京,成為北大最年輕的美學教授,他穿著西裝,卻總在講臺上提到“氣韻生動”這四個字。
他認為,中國的畫、詩、書法都有一種獨特的靈魂,西方理論可以輔助理解,但不能掩蓋這種靈魂。
他與南方的宗白華齊名,成為美學界的“南宗北鄧”,然而那個年代,文化圈不僅是學術交流,還有激烈的爭鳴。
像魯迅這樣的文人,認為文章應該像刀子一樣直刺社會弊病,而鄧以蟄則覺得,美學是一種藥,能夠慢慢喚醒民族的自信。
兩人有過不少爭論,魯迅甚至調侃他是“洋裝士大夫”,既點出了他的西式外表,也指出了他骨子里的傳統氣質。
1937年,北平淪陷,北大、清華等多所大學遷離,成立西南聯大,鄧以蟄因身體原因留了下來。
日偽勢力找上門來,想讓他幫忙做事,他直接關門謝客,并立下規矩:寧愿種地糊口,也不拿祖宗的字畫換取榮華富貴。
家人后來回憶,那段日子,他靠變賣一些小物件度日,從未低頭妥協,這份骨氣深深影響了他的小兒子鄧稼先。
鄧以蟄不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心系家國的父親,他常與金岳霖、林徽因等文化名人相聚,討論哲學和藝術。
林徽因去世時,他和金岳霖一起撰寫挽聯,字里行間滿是敬意。他教導鄧稼先,不僅要愛國,還要掌握真才實學。
02
1940年,鄧稼先因抗議日偽遭到追查,鄧以蟄毫不猶豫地讓他南下求學,并贈送一本《詩經》,提醒他不要忘記文化的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鄧以蟄將家中的珍貴字畫全部捐贈給國家,而自己的生活卻依舊清貧。
他覺得,這些寶貝不應該鎖在家里,而是要讓全國人民看到民族的瑰寶。直到1973年去世,他仍在牽掛文化事業。
金岳霖為他撰寫的挽聯,充分展現了他一生的正直與高尚。
鄧稼先,鄧以蟄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家國情懷,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科學報國。
1940年,他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跟隨周培源、葉企孫等大師學習。
之后他前往美國普渡大學深造,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他毫不猶豫地回國,認為國家需要他。
1958年,鄧稼先接到了一項重大任務——研制原子彈。從那天起,他隱姓埋名,帶著一群年輕人扎進青海戈壁。
戈壁的生活極其艱苦,風沙肆虐,物資匱乏,計算全靠手搖機器。鄧稼先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餓了啃干饃,累了就在帳篷里打個盹。
1964年,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隨后在于敏的帶領下氫彈也取得成功,這兩聲巨響震撼世界,使中國從此挺直腰桿。
03
然而,鄧稼先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戈壁的輻射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1986年,他因癌癥去世。
臨終前,他還在紙上寫下建議,惦記著核事業的未來。他的妻子許鹿希,北大醫學教授,獨自撐起家庭,撫養兩個孩子,從未有過一句怨言。
父子兩人的貢獻,如同兩塊基石,支撐起民族的自信。鄧以蟄將字畫捐贈故宮,讓后人銘記文化的靈魂。
鄧稼先的“兩彈”,讓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他們的人生,正是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用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的最佳寫照。
鄧家的故事并未結束,鄧稼先的女兒鄧志典,小時候因為父親的工作,很少能見到他。
長大后,她曾到內蒙古插隊,體驗過基層生活的艱辛,后來考上大學,又赴美留學。
鄧稼先告訴她,學業完成后別忘了回國。她在美國攻讀醫學,父親去世后一直在國外定居發展。
而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選擇了機械工程領域,畢業后扎根重慶大學。
他專注于精密制造和自動化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還參與了國家科研項目。
現在他在智能制造領域努力,希望幫助中國工廠變得更強大。他常說,父親的背影是他一生難忘的動力。
當然,鄧氏家族的輝煌,離不開女性的支持。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是北大醫學專家。
丈夫常年不在身邊,她獨自承擔家庭責任,忙于工作的同時還要應對生活的瑣碎。
鄧稼先在戈壁奮斗時,許鹿希從未拖后腿,總是默默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
她和鄧以蟄的母親、鄧石如的妻子一樣,都是家族的頂梁柱,沒有她們的付出,這個家早就支離破碎。
信息來源:鄧以蟄,鄧稼先,鄧志平抖音百科人民網:松風水月 忠誠純正(家風家訓)中國書法網:鄧以蟄:不只是稼先之父,亦是美學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