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安縣這片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地上,趙王河靜靜流淌,見證著一位普通農民不平凡的堅守。盧六昌,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用八年如一日的執著,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他走遍千里堤下的四十八個村莊,用布滿老繭的雙手記錄下并整理出每一個村落故事。
盧六昌,1960年生人,文安縣口上村人,黨員,大專文化,喜歡村史、村志的挖掘和整理。盧六昌自1976年高中畢業回村后,曾擔任村會計及村黨支部副書記至2006年底主動離職。 2018年,盧六昌,人老心不老,習慣了文字工作的他仍筆耕不輟,開始對編寫千里堤《四十八村的由來》懷揣夢想。便找到文安縣文史專家馮秉頊老師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倆人一拍即合, 有了想法就付諸行動,為了讓《四十八村追憶》這本書能夠客觀、詳實、全面,盧六昌一遍遍走訪堤壟下四十八村的村民,只為讓書里的內容更加真實,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走了多少彎路?經過近2年的嘔心瀝血,從核實取證、拍照,《四十八村追憶》叢書終于整理完成并出版。
據了解,在創作文安縣堤壟下《四十八村追憶》《消失的村荘》《口上村志》這三本叢書時,盧六昌這位老黨員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烈日下,他戴著草帽走訪老人;寒冬里,他裹著棉襖查閱資料。家人的勸阻沒能動搖他的決心,歲月的風霜也沒能磨滅他的熱情。《消失的村莊》里那些生動的描述,《口上村志》中那些詳實的記載,都是他一次次實地走訪、反復求證的心血結晶。據了解,八年中,年近七旬的農民作家盧六昌全部心思都在志稿上。寫作高峰期時,多半早晨4點鐘起床,趁精力充沛寫幾個小時,下午再寫幾個小時。有時寫得頭腦發脹,眼前像蒙了一層霧,但他還是咬牙堅持。
在城鎮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盧六昌的工作顯得尤為珍貴。他用文字為后人保存了即將消失的農耕記憶:村頭的老槐樹、端午的艾葉香、秋收時的打谷場......這些鮮活的鄉村圖景,這些承載著鄉愁的文化符號,因為他的記錄而獲得了永恒的生命。他的筆觸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他的文字簡單直白,卻擲地有聲。
盧六昌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文化傳承的真諦。他不是專業作家,卻寫出了最打動人心的作品;他沒有高深的理論,卻完成了最扎實的文化搶救工作。這位農民作家的故事告訴我們: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這種扎根泥土的堅守,就在于這種甘于寂寞的付出。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盧六昌的堅守更顯珍貴,他的作品必將成為后人了解這片土地最生動的教科書。
為了籌集印刷書籍的費用,他省吃儉用,不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錢。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幾年,一頓飯常常是簡單的粗茶淡飯。然而,在書籍的編輯和印刷上,他卻毫不吝嗇。經過漫長的努力,三本書刊終于問世。這些書刊承載著他的心血和希望,也展現了一位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化的追求。盧六昌的故事在鄉村中傳開,感動了許多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夢想的力量,無論年齡幾何,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夢想并為之努力奮斗,就一定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來一次鄉村旅行吧!(記錄者:張庭懷)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