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8年,對大唐來說,如這年份的數字一樣,十分吉利。
這一年的4月20日,年僅27歲的唐僖宗李儇駕崩了。
▲唐僖宗畫像。圖源:網絡
1
雖說每逢皇帝去世,朝廷都會照例“舉國哀痛”。唐僖宗死了,大伙兒還是要表面悲傷一下做做樣子,但心里卻樂開了花:
因為唐僖宗這皇帝,當得太差勁了。
這位皇帝12歲時坐上大唐的龍椅。作為一個正當年的熊孩子,李儇各種花式玩鬧,對皇帝的本職工作完全沒有概念。
他討厭大臣,喜歡跟宦官們在一起,稱自己的“保姆宦官”田令孜為“阿父”。帝國的朝政,自然也交給阿父代管,只要小皇帝開心就好。
在李儇任內,爆發了著名的黃巢之亂。
這邊剛搞定黃巢,那邊朱玫又起來搞事情。以致李儇人生最后的8年里,有6年半的時間都是在外跑路。
皇帝都混成這樣了,帝國還能好嗎?
如今李儇終于去見李淵了,大唐迎來了轉機。新皇帝名叫李曄,是李儇的弟弟,史稱唐昭宗。
史載,李曄不僅人長得帥,有精氣神,而且“攻書好文,尤重儒術”,不像李儇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就知道打馬球。
在政治素養上,新皇帝“尊禮大臣”,遇事知道跟大臣們商量,而不是往宦官跟前跑。
最重要的一點,新皇帝“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
有理想,有抱負,精神境界比他哥哥高了去了。
就這樣,在一片期待和叫好聲之中,隨著新一任皇帝的確立,大唐走上了國家復興的快車道。
然而,假如李曄可以穿越到未來,他將會知道在公元1627年,隨著一個木匠天子的去世,大明王朝的皇位被傳到了木匠天子弟弟的手上。
同樣的兄終弟及,同樣的哥哥昏庸、弟弟勤政,以及同樣的王朝悲劇。
▲唐昭宗,史書稱其“神氣雄俊”。圖源:網絡
2
擺在唐昭宗面前的,還是帝國的兩大難題:
一、廟堂之高,宦官說了算;
二、江湖之遠,藩鎮說了算。
唐朝宦官專權之劇,可謂空前絕后。
自唐德宗令宦官掌禁軍成為制度起,唐朝歷任皇帝都沒能將禁軍大權從宦官手中完全收回。
宦官有了兵權,自然膽子肥了起來。加上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傳遞也由宦官們負責,以致帝國內外大小事務,甚至這大唐皇帝誰來當,皆以宦官馬首是瞻:
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如果大臣惹宦官不高興了,殺。如果皇帝惹宦官不高興了呢?殺,也是殺:“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
在宦官面前,中晚唐的皇帝們軟弱無力。
▲唐代宦官。圖源:影視劇照
另一邊,藩鎮之禍同樣讓皇帝們揪心。
自安史之亂以來,唐朝的版圖上漸漸變得藩鎮林立。起初,大部分藩鎮尚能服從中央的指揮。但后來隨著一次次戰爭對統治秩序的顛覆,尤其在黃巢之亂以后,以黃巢降將和平亂功勛為代表的新藩鎮,慢慢成為唐朝皇帝的心腹大患。
這些藩鎮獨霸一方,相互之間戰爭不斷,還動輒以武力要挾皇帝:不給糖吃就搗亂,讓人好不頭痛。
重重危機之下,新皇帝開始行動了。
俗話說:“槍桿子里出政權?!弊怨乓詠淼恼渭姞?,向來是誰拳頭硬誰說了算。一上臺,唐昭宗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在京畿地區募兵。這一幕兵不得了,竟募了十萬人。
十萬軍隊,在當時是什么概念呢?
公元907年,朱全忠與李克用展開的潞州生死戰。朱家派出的軍隊數量是多少呢?八萬。
所以單從人數上看,昭宗招兵十萬,在當時已經是個相當龐大的規模了。
雖說所募之兵仍是在宦官所把持的禁軍名下,但所幸唐昭宗還是取得了一部分軍隊的指揮權。
有了兵便有了底氣。唐昭宗不僅有了底氣,他還飄了,聲稱要“以武功勝天下”。
悲劇的種子就此埋下。
3
自古削藩難啊。
前朝漢景帝削藩,引七國之亂,幸得周亞夫統籌戰事,叛亂得以平定。后世明建文帝削藩,朱棣靖難起事,戰爭歷時四年,然再無亞夫建功,江山易手。
可見,若沒有萬全之策、周密準備,倉促出手削藩,極易招來災禍。
▲周亞夫是無數名將的榜樣。圖源:網絡
然而,唐昭宗才不會管這些烏七八糟。手里的軍隊讓他對平定四方充滿了樂觀的情緒。
公元889年,繼位剛一年的唐昭宗,削藩計劃高調出臺。第一個目標,是數次成為唐王朝避難所的蜀地四川。
嚴格來說,那時的四川尚未完全脫離朝廷控制。
當時掌管四川的,正是唐僖宗李儇的阿父田令孜,以及田令孜的兄長陳敬瑄。
想當初,李儇在阿父的攛掇下,讓陳敬瑄與其他幾位禁軍將領比賽打馬球,約定勝者擔任西川節度使。
陳敬瑄雖然出身低微,也沒什么名聲,但憑借著過硬的馬球技術,以及與田令孜的關系,成功地從比賽中脫穎而出。
一場馬球比賽決定一方大員歸屬。這事兒史上罕見。
▲馬球,唐朝最流行的貴族運動。圖源:網絡
后來,李儇與阿父田令孜關系破裂。僖、昭政權交接后,唐昭宗比他哥哥更加討厭田令孜。
田、陳弟兄見新皇帝態度如此,為了自保,遂拒絕朝廷所派的“監西川軍”入境。
唐昭宗本就不爽藩鎮跋扈,見四川如此反應當即炸毛。此時恰逢田令孜與義子王建反目,雙方正在成都相持。想想手里的兵,唐昭宗當即應王建之請,派新任的西川節度使韋昭度領軍,與王建一起討伐田陳二人。
王建,這人大家可能不熟。對他,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好了:
五代十國,前蜀開國國君。
▲五代十國形勢圖。圖源:網絡
朝廷的軍隊入川后,仗打了兩年。由于韋昭度不諳軍事,局面漸漸被王建掌控。在王建的逼迫下,韋昭度自己一個人跑回長安,軍隊卻被王建收編了。
最后,在朝廷的助攻下,王建攻占成都。收拾了田、陳兄弟二人后,王建順勢派兵阻絕劍閣,切斷了四川與朝廷的聯系。
就這樣,唐昭宗上臺第一戰,以損兵失地而告終。
以前關中危難之時,大唐皇帝尚可西奔入蜀。如今蜀地已失,今后唐廷遇禍,再無可逃蜀可能。
4
在古今戰爭中,雙線作戰公認難度是非常大的。唐昭宗做到了。
在征蜀之戰的同時,另一場削藩大戰也在激烈交鋒中。
公元890年,西川戰事尚未結束,朱全忠、李匡威、赫連鐸三個強藩聯名上書,請求朝廷出兵,與其一同討伐“國患”。
“國患”是誰?——河東李克用。
然而,這個“國患”卻一點兒也不好對付。當年平定黃巢之亂,有一半的功勞可算他的。也正因平亂有功,李克用被封晉王,賜予李唐皇族身份,長期割據河東。
在當時的形勢下,李克用與朱全忠是死敵,雙方一直纏斗不休。后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朱全忠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戰勝李克用。而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最后埋葬了老朱家的天下。
▲后唐莊宗李存勖畫像。圖源:網絡
唐昭宗顯然不可能預知未來,他只知道自己很討厭李克用,正如討厭西川的田令孜一樣。所以當看到三個強藩給自己撐腰,要攜手滅了李克用的時候,他怦然心動。
朝中大臣連連反對,都說柿子先挑軟的捏,選誰不好?何苦上來就挑戰噩夢難度?
但唐昭宗還是決定下詔削奪李克用的官爵和皇族身份,派張俊帶著禁軍家底出征河東。
與西川之戰相比,這場戰爭對唐朝來說是更大的災難。
所謂“三個強藩”撐腰,到最后,敗的敗,看戲的看戲,對戰爭的進展幾乎沒有什么正面影響。而張俊所率領的天子之軍,則為了軍功、為了地盤,不停向前推進,直到遇上了河東李存孝。
▲李存孝,這個人就更加生猛了。圖源:網絡
史載,官軍“一戰而敗,委兵仗潰散……部下離散將盡”。不僅損兵折將,朝廷的臉面也于此戰給敗光了。
要知道,唐昭宗是一個很好面子的人啊。
河東之戰后不久,割據岐州的岐王李茂貞給唐昭宗寫信,信里公然嘲諷皇帝:
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
以后你打了敗仗逃出長安,能逃到哪里去呢?
心中本就憋屈的唐昭宗忍無可忍,向宰相杜讓能下令,準備出兵討伐李茂貞。
杜宰相聽了大驚,心想禁軍剛河東大敗不久,戰斗力尚未恢復,此時若與近在咫尺的李茂貞交戰,贏了尚且好說,要是輸了,那可就不只是西漢七國之亂誅晁錯那么簡單了。
面對杜讓能的勸諫,唐昭宗不為所動,理直氣壯地說道:
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
為了出這口惡氣,唐昭宗與李茂貞掐起來了。
結果又敗了。
果然,在李茂貞的要求下,唐昭宗含恨賜死了杜讓能,這才平息了戰事。
5
討伐藩鎮的戰爭,以唐昭宗敗光家產告終。
由于當初宣傳削藩太過高調,加上又與近在咫尺的李茂貞交惡,以至于后來唐昭宗一募兵,李茂貞就率軍來攻。新組建的禁軍沒練幾天,便被趕來的岐州兵給殺散了。
不過,在當時的形勢下,雖然藩鎮勢力很牛,朝廷勢力很弱,但要滅掉唐朝,卻也非易事。
壓斷大唐的駱駝背,還差最后一根稻草:
宦官之禍。
雖說與前幾任皇帝一樣,都是被宦官擁立的,但唐昭宗不僅不領宦官的情,反而更加急切地想擺脫宦官的控制。
朝中有了這樣一個皇帝,朝臣與宦官的斗爭自然漸趨白熱化。
唐昭宗的矛頭,首先對準擁立自己上位的大宦官楊復恭。
由于楊復恭一直以擁立新帝之功自居,又是禁軍名義上的統領,于是在朝中飛揚跋扈,常常專斷朝政,甚至在唐昭宗面前毫無人臣之禮。
這一切都讓唐昭宗極為不爽。
為了對抗楊復恭,唐昭宗先是將楊復恭的養子,勇力絕倫的禁軍統領楊守立拉攏過來,厚加賞賜,并賜名李順節,又擢升官職,制造其與楊復恭的對立,削弱楊復恭的實力。
緊接著,唐昭宗又找準機會,對楊復恭削權去官。楊復恭大怒,率領干兒子們舉兵造反。唐昭宗率軍迎戰。雙方在長安打了起來。
戰斗結果:唐昭宗勝。
這是自中唐以來,皇帝在與宦官的斗爭中罕見的勝利!
公元900年,宦官劉季述、王仲先等人發動政變。他們迎立太子,廢掉唐昭宗,并將其幽禁。不過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唐昭宗的朝臣們便成功平息了政變,唐昭宗復位。
他又贏了。
照理說,按這形勢發展下去,唐朝的閹宦之禍,是完全可以在唐昭宗的主導下徹底解除的。但令人費解的是,唐昭宗停手了。他似乎并沒有興趣完全鏟除宦官集團。
一邊是憤怒的朝臣,欲殺光宦官而后快;一邊是倍感失落的宦官群體,為自己的生死而惶恐不安。
雙方都需要皇帝出來站個臺,到底要鬧哪樣嘛?
可唐昭宗就是不表態。
由于皇帝沒法控制兩派相爭的局勢,兩派只得各尋靠山。
宦官派找了昭宗克星李茂貞,后來干脆由李茂貞出兵把唐昭宗給擄到鳳翔去了。
朝臣們眼看皇帝被擄走了,這哪行?對宦官愈發恨得咬牙切齒,于是找來了李茂貞克星——朱全忠。
朝堂上的爭斗,終于將藩鎮勢力引了進來。
刀光劍影之下,大唐的命運危在旦夕。
▲朱全忠的賜名就是對唐朝最大的諷刺。圖源:網絡
6
公元903年,在朱全忠的圍困下,李茂貞的鳳翔撐不住了。
當時天寒地凍,鳳翔城內柴糧俱乏,每天都有許多人凍餓而死,吃人肉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人肉每斤值百錢,犬肉值五百錢,每日進奉御膳,就把此肉充當。
李茂貞放棄了。他把唐昭宗交給了朱全忠,以此換取生存的機會。
隨后,朱全忠帶著唐昭宗返回長安。在那里,宮里所有的宦官盡數被殺。困擾唐朝近百年的宦官之禍,竟以這種方式完結了。
公元189年,為誅十常侍,袁紹、何進議招董卓率軍入京。及十常侍誅,董卓亦獨亂于朝政。東漢行將就木。
歷史是何其相似。如今,為大唐帝國掘墓的鏟子,交到了朱全忠的手上。
公元904年,朱全忠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車駕經過華州的時候,民眾夾道高呼萬歲。此時的唐昭宗,似乎已經預感到不祥的命運,竟哭道:
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
果然,就在遷都洛陽的當年,唐昭宗李曄被朱全忠殺害。
與唐懿宗、唐僖宗相比,唐昭宗堪稱勤政皇帝,有恢復大唐昔日威風的志向,他也的確將夢想付諸行動。然而,16年辛苦經營,竟是如此結局。
公元905年,朱全忠在黃河邊的白馬驛殺盡唐朝廷政要,投尸于黃河,史稱“白馬之變”。至此,唐朝廷已然名存實亡。
公元907年,朱溫接受唐哀帝李柷的“禪位”。
大唐,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