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聯合國國際家庭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聯合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新華網客戶端發布了國內首個基于廣泛社會調研的《中國媽媽幸福力報告》,自發布以來,該報告在短時間內閱讀量突破百萬大關,由此足以窺見社會各界對此議題的熱切關注。特將其轉發于此。
近日,一句“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報國”在全網刷屏,出自清華學子龐眾望在“魅力之光”清華大學核科普暨君品對話論壇上的發言。我們欣喜地發現,曾經的那個寒門狀元在網友們的見證下長大了——如今龐眾望已成為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博士研究生,不變的是依然落落大方、明亮愛笑的少年模樣。
龐眾望說自己“愛笑”是受媽媽遺傳,“我媽媽經常說人要往前看,因為我媽媽每天都在笑,我為什么要去難受?”這句樸素的話語中藏著中國媽媽的育兒智慧。
本次調研,用科學數據揭示了一個溫暖真相:有一個幸福的好媽媽,是讓孩子勇敢面對生活并向陽成長的最大底氣。報告顯示,像龐媽媽這樣以積極情緒面對生活的媽媽,其子女在應對挑戰時往往展現出更強的心理韌性。數據表明,幸福感與教育耐心、溝通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印證了媽媽的情緒健康對孩子發展的深遠影響。讓我們以龐眾望母子的故事為起點,見證幸福力的代際傳承——那是一個媽媽給孩子最珍貴的人生鎧甲。
一、從奉獻到生長:
當代媽媽的幸福覺醒之路
本次《中國媽媽幸福力報告》顯示:61.9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在“您心目中對于幸福媽媽的定義是什么”的開放性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反饋呈現顯著共性特征。詞頻分析顯示,“孩子聽話”“有自己的…”“家庭和睦”“情緒穩定”及“孩子健康”構成當代媽媽對幸福認知的核心高頻詞匯。這些詞匯背后,是一個個媽媽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對自由自主的向往。
然而,現實中的幸福并非總是完滿:約41.41%的受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憊感,72.67%的媽媽獨自承擔著家務與育兒的重擔,即使在經濟共同承擔的家庭中,仍有超過一半的媽媽深陷子女教育的焦慮漩渦。與此同時,媽媽們內心對于個人發展存在著強烈訴求,46.76%的受訪者將自我成長列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但日均僅0.5-2小時的碎片化時間,讓這份需求成為奢侈。
這組對照數據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母職范式與現代平等理念的劇烈碰撞——我們追求家庭幸福,卻常常以犧牲媽媽的自我為代價。這種撕裂感,讓許多媽媽在深夜孩子入睡后,望著窗外的月光出神。她們不僅是媽媽,也曾是懷揣夢想的個體。也正是這些未被看見的情緒勞動,讓“為母則剛”逐漸異化為沉重的道德枷鎖。“我們誤解了剛強的本質,”對此,積極心理學專家、厚德明心創始人倪子君指出,“真正的堅韌不是壓抑情緒、無懈可擊的完美,而是在接納脆弱中重建幸福的能力。”
家庭勞動主要承擔者比例
媽媽休閑時間統計
也許只有當媽媽們能夠在付出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那份從容才會真正滋養整個家庭。這種平衡的實現,從來不是媽媽個體的孤軍奮戰,更需要整個家庭系統的理解與支持。當媽媽能夠在愛與自我之間從容起舞,孩子也將學會如何平衡付出與成長。如此,幸福便在代際之間生生不息。
二、從數據到行動:
構建媽媽幸福力的黃金三角
那么,如何讓這份覺醒落地?本次調研報告給出了三個關鍵支點。
首先:家庭的溫度,藏在彼此陪伴的時光里。數據顯示,家庭陪伴是媽媽們最主要幸福來源,64.69%的媽媽都將家庭陪伴視為幸福的重要源泉。那些自評“非常幸福”的媽媽們,更是有77.38%都將家庭陪伴視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當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分享當天的趣事;當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每一個新奇發現……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幸福最真實的模樣。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正是這些溫暖的相處時光,構筑了家庭幸福的堅實基石。
研究發現,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用心的程度。一個專注的眼神,一次用心的傾聽,一場全家參與的游戲,都能讓平凡的日常升華為珍貴的幸福記憶。正如一位受訪者媽媽的留言,“幸福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就藏在每天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中。”
其次:共同承擔,是解鎖幸福的關鍵密碼。在調研中,當被問及“您最喜歡丈夫表達的支持類型與話語”,媽媽們最渴望聽到的不僅僅是安慰,而是和爸爸共同承擔和解決困難。有54.05%的媽媽選擇“咱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46.51%選擇“這件事我處理好了”,45.89%選擇“不管怎樣,我都支持你”……這種并肩作戰的溫暖,在幸福感較高的群體中表現更為突出。而“嗯,哦,隨便你”“這又不關我的事”“這點事都做不好”則成為媽媽最反感爸爸說的話,且低幸福感群體對此類冷暴力及推責的抵觸情緒更強烈。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非常幸福”群體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達42.99%,遠遠超過“非常不幸福”群體中爸爸參與家務比例的22.22%。這些數字無聲地訴說著:當養育責任不再只是媽媽的重擔,幸福自會悄然生長。
最后:心靈的對話,是幸福最溫柔的注腳。超過半數的媽媽將“日常分享”、“信任交流”和“情感表達”列為最重要的情感需求,遠高于其他互動方式。當孩子說出“媽媽,我們學校今天發生了一件事”“媽媽,我想和你說說心里話”“媽媽,我愛你”的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對話,卻如同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母親的心田。調研顯示,能夠與家人保持開放溝通的媽媽,其幸福感指數遠超其他家庭。且在不同子女數量的家庭中,媽媽對深度溝通的渴求始終如一。這些真摯的對話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它們可能發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臨睡前的床頭,或是一通突如其來的視頻電話。正是這些流動在生活縫隙中的心靈交流,編織成最溫暖的情感紐帶,讓媽媽們感受到被需要、被理解的幸福。
彼此陪伴、共同承擔、心靈對話,這三個維度如同穩固的黃金三角,共同支撐起家庭的幸福空間。此刻,我們仿佛看見無數家庭即將發生溫暖的改變:媽媽開始把健身半小時寫進家庭日程表,像對待孩子的補習班一樣鄭重;爸爸主動記下孩子的家長會日期,如同守護一個珍貴的承諾;孩子們學著在媽媽忙碌時遞上一杯溫水,用小小的舉動傳遞愛的關懷……這些細微的改變,正在重寫“幸福媽媽”乃至“幸福家庭”的定義。當那些為孩子掖被角的手,也開始為自己翻開書頁;叮囑家人添衣的話語里,也多了幾分對自己的體貼,我們就看到了幸福最美好的模樣——媽媽找回自己的完整,家庭的幸福真正地生根。
三、從認知到實踐:
獻給媽媽們的幸福必修課
我們或許該放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偉大母親”贊歌,用心看見媽媽們未被言說的真實渴望。基于本次報告成果,我們特別準備了一份“幸福媽媽指南”,用五個簡單可行的練習,幫助媽媽們在平凡生活中重獲幸福的能力。
1、試著說出“需要”。這是每位媽媽與生俱來、卻被“偉大”標簽長久遮蔽的基本權利。讓我們從最樸素的練習開始:當疲憊襲來時,輕輕摘下“為母則剛”的沉重冠冕,說出那句藏在心底的那句“我需要”——我需要片刻的安靜、我需要一個擁抱、我需要你的理解……這些看似簡單的需求表達,正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2、用鏡頭“看見”媽媽。不妨記錄下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媽媽整理書包時彎曲的脊背,記住全家喜好的細心,深夜獨自收拾廚房的身影……當這些平凡的付出被鏡頭定格,我們才真正讀懂所謂母愛,就藏在這些無人喝彩的重復里。
3、用“媽媽我看見您…”開啟對話。家庭成員圍坐一起,描述被忽視的細節:“媽媽我看見您把我最愛的水果塞進書包里”“媽媽我看見您每天第一個起床熱牛奶”“媽媽我看見您默默收好我亂扔的襪子”……當這些細碎的付出被一一訴說,那些習以為常的愛終將在傾聽中綻放光芒。
4、留出“媽媽不服務”時間。每周劃出專屬的三小時,讓她不必是誰的媽媽、誰的妻子,就只是她自己。或讀一本擱置已久的書,或靜靜看一場日落,或只是靜靜地聽風路過樹梢的聲音……讓微小確幸編織成媽媽們最真實的幸福底色。
5、讓改變從此刻開始。關注“倪子君講幸福”視頻號,留言“幸福媽媽”即可獲取特別準備的溫情禮包:包含完整版《中國媽媽幸福力報告》以及幸福媽媽積極成長體系課程禮券。您還可以收看視頻和參與直播互動,在評論區留下您對“幸福媽媽”的理解與感悟,就讓此刻成為家人之間心靈對話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