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頭市潮陽區人民政府就違建物“英之園”被責令拆除一事通報。通報稱“英之園”非法占用集體工業用地和耕地,未經審批擅自建設,現依法進入行政強制執行程序。同時,通報還強調,針對“英之園”違建問題,紀檢監察機關、司法機關深入調查,已對構成犯罪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有關部門公職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據央廣網報道,汕頭市自然資源局潮陽分局官網曾分別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及2024年3月發布了關于此事的聽證公告。據網上公開信息,“英之園”從2013年開始籌備建設,俗稱“大觀園”,具有典型潮汕建筑風格,采用潮汕地區特有的“駟馬拖車”格局。在短視頻平臺,有不少自媒體博主對“英之園”進行過探訪、拍攝,據稱耗資約10億元。
公告發布后,有網友認為此建筑具有一定文化價值,耗資巨大,拆除可惜,建議有關部門可以考慮改造成旅游景點或酒店。對此,汕頭市自然資源局潮陽分局工作人員稱,上述公告屬實,具體拆遷方案正在規劃中。另據紅星新聞,汕頭市文旅局工作人員回應稱,“英之園”建筑系村民自建,并非古建筑,不屬于文物范圍。此外,該建筑屬于違建,按規定需要拆除。
“英之園”之所以引發網絡熱議,是因為在空間上,該違建規模龐大,占地達57.389畝;時間上,從2013年修建到2020年依法沒收,長達多年。如此規模,耗時多年,相關部門為何沒有察覺?針對違建,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打消違建當事人的僥幸心理,才能減少執法成本,減少社會財富的浪費。如今,估價高達1.14億元的違章建筑將化作廢土煙塵,到底該由誰來負責?
拆除“英之園”絕非事件終點,只有對相關違法違規人員“重拳出擊”,嚴查違法建筑背后的問題,才能避免下一個“英之園”卷土重來。從以往通報的違建事件中可以看出,類似事件大多存在基層權力失范與監管層層空轉問題。據澎湃新聞報道,去年11月,湖南衡南縣茅市鎮坪山村對違規建房情況進行了說明,該村一村民違規建造一房屋主體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經查后,該鎮黨委書記、鎮長免職調離,17名相關鎮村干部被處分。對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不嚴不實、玩忽職守、弄虛作假、包庇縱容,甚至充當“保護傘”或與占耕當事人存在利益輸送關系的,一律依法依規從嚴查處。
違建問題本質是基層監管失守的縮影。一些監管部門“紙面執法”助長了亂象蔓延,部分基層干部甚至將“帶頭守法”異化為“帶頭違法”,才會讓違建處于監管空白,一次次卷土重來。針對違建,重要的是從“事后拆除”到“源頭防控”。強化問責機制,對監管失職的基層官員“重拳出擊”、追責到底。利用現代技術賦能監管,如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等技術手段,實現土地用途變更的實時監測。唯有如此,方能避免“10億豪宅終成廢墟”的悲劇重演。
上游新聞評論員 康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