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張貝貝
頭圖 | AI生圖
新華保險,似乎不一樣了。
公司不僅在2024年度營收、扣非利潤分別實現85.27%和200.72%的高增長,2025年1季度保費似乎也出現了企穩復蘇跡象,“成績單”亮眼。
2025年1季度保費數據顯示,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為732.18億元,同比增長28%。表現優于2022年第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2024年第一季度期間,其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648.90億元、647.72億元和571.9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36%、-0.18%和-11.70%。
再對比同類企業看,新華保險的保費收入也表現亮眼。2025年1季度,中國太保原保費收入1633.23億元,同比增長5.9%;眾安在線保費收入79.57億元,同比增長12.29%。
但奇怪的是,公司2024年年報、2025年1季度保費業績表現雖然亮眼,但發布后資本市場并未出現較大漲幅,這是怎么回事呢?
#01業績高增背后是:投資“狂飆”驅動
2024年新華保險營收和利潤的大漲,不僅扭轉了連續兩年公司業績下滑的頹勢,更是創下近十年公司營收、利潤同比增速的歷史新高。
但分析下來,2024年公司業績大漲有較大偶然性,未來不確定性較強。
一是,由上,2023年新華保險保費收入下滑較多,相對應公司業績具有低基數;二是,拆分一下業務結構看,新華保險的業績增長其實主要是投資類業務帶來,保險服務業務驅動較弱。
從收入貢獻看,2024年新華保險實現投資類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836.6億元,同比增長274%,對營收貢獻63%;同時,結合利源分析,公司的投資業績對利潤的貢獻,以及同比增速均超過保險服務。
2024年度,公司的保險服務業績為124.67億元,較2023年增長僅9.91億元,增長僅8.6%;而投資業績則高達156.74億元,較2023年負業績增長216.35億元,為新華保險整體業績向好的主要驅動力。
投資業績的“狂飆”不難理解,2024年新華保險增加了權益類資產配置。
其中,股票和基金投資占比分別提升3.2和1.4個百分點至11.1%、7.7%,長期股權投資金額同比大增484.6%至302.45億元。加上2024年“9.24”的行情助力,新華保險享受了更多資本市場反轉紅利。
2025年1月,公司繼續押注杭州銀行;且3月舉行的年報發布會上,新華保險副總裁、新華資產董事長秦泓波回應舉牌以及資產配置相關問題時表示,該配置適應了當前形勢下保險資金資產負債匹配的需要。”
由此可知,2025年新華保險仍會繼續“強化投資端”。
若再結合今年1季度公司實現投資類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209億元,對公司整體營收貢獻與2024年持平,仍在63%左右,同比增長44.3%,可看到投資類收入顯然仍是公司2025年1季度營收實現增速26%的重要支撐。
即,未來若新華保險的投資類業務能持續強勢,業績增長是有保障的。
但要注意的是,投資類業務有“看天吃飯”的特征,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一旦資本市場出現不利變化,就會影響收益及公司凈利潤。而公司投資收益對整體業績貢獻高達一半的占比,無疑面臨的風險敞口是很大的,即未來業績可能會有波動。
關鍵是,除了投資端,公司的負債端保險服務業務發展情況如何呢?因為若未來負債端能保持高增長,或能對沖覆蓋投資端的不確定性擾動。詳見下文。
#02個險代理人渠道轉型仍在繼續
保險服務業務主要是保險產品的銷售,依賴于產品和銷售渠道兩方面。
只不過,保險在產品層面行業同質化較高,且保險產品理解難度大,涉及到保障范圍、定價等復雜環節,消費者很難一眼看出哪家好,需要銷售反復講解,因此銷售渠道是更重要的因素。
從新華保險業務渠道看,與業內其他險企一樣,均是集中在“個險、銀保、團險”為主的渠道發展策略。且從保費收入結構占比看,個險的代理人渠道為主,銀保、團險等為輔發展。
財報顯示,2024年度,新華保險的個險代理人渠道、銀保渠道、團險渠道的保費收入分別為1159.70億元、516.74億元和28.67億元;2025年1季度,上述渠道保費分別為445.53億元、268.89億元和17.76億元。
要注意的是,雖然銀保渠道、團險渠道雖然保費增速較好,2024年保費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8.1%和14.5%,2025年1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長69.4%和18.6%。但因為占比最高的代理人渠道轉型仍在進行中,改革效果還需驗證,所以公司未來該業務能否保持高增長,還需要跟蹤。故,落地投資,保持觀望或比較好。
具體如下:
1)代理人隊伍仍在減少,轉型仍在進行中。
這幾年在人海戰術不再適用,保險整個行業進入到“提質增效”階段情況下,新華保險也順應外部環境變化,于2021年推動渠道轉型,進行了代理人隊伍優化。
但結合公司2020-2023年,公司的個險營銷規模人力數量分別為60.6萬人、38.9萬人、19.7萬人、15.5萬人,但月均合格人力也逐年下滑,分別為12.8萬人、9.1萬人、4.5萬人和2.7萬人,可看出新華保險之前雖然進行了代理人隊伍減員,但并未真正進入到“提質增效”階段。
正如2023下半年上任的董事長楊玉成此前所言,公司存在營銷渠道轉型相對落后、代理人尤其是90后高學歷代理人流失嚴重、均績優人力少等問題。這或許是2024年7月新華保險推出“XIN一代”計劃,打造績優代理人隊伍的建設項目的重要原因。
需注意的是,因為公司推出的“XIN一代”項目運行還不到一年,且2024年公司的代理人數量從15.5萬人下滑至13.64萬人,減員仍在繼續;且公司的代理人隊伍質量評判指標有調整,從之前年份的“月均合格人力”調整為2024年度的“月均績優人力”,需要更長時間的對比才能進行代理人隊伍轉型質量的評判。
①月均合格人力=(Σ月度合格人力)/報告期月數,其中月度合格人力指月度內承保且未撤保一件及以上新契約(包括卡折式業務保單)、當月首年傭金≥800元的營銷員人數。 ②月均績優人力=(Σ月度績優人力)/報告期月數,其中月度績優人力指月度內承保且未撤保一件及以上新契約(包括卡折式業務保單)、當月首年傭金≥3000元(10,000元)的營銷員人數。
2)新華保險代理人在2024年下半年“XIN一代”計劃轉型期間,人均產能還未有提升。
按照代理人渠道新增保費除以期末代理人數量來估算,2024年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的人均產能分別為19.6萬元/年、24.4萬元/年和19.4萬元每年,新華保險人均產能則只有10.1萬元/年,差距較大。
且結合2024年上半年,新華保險代理人渠道新增保費84.91億元和代理人隊伍數量13.9萬人,則上半年公司的人均產能約6.1萬元。由此看到,公司下半年推行“XIN一代”計劃推動代理人隊伍專業化改革的情況下,公司的人均產能反而是有下滑的。
所以,雖然公司已在進行代理人渠道轉型,但人均產能還未有提升。不過因為“XIN一代”計劃推行時間還比較短,且還未有“完整年度”的數據對比,所以關于轉型的效果能否達到“提質”,還需要時間跟蹤驗證。
#03小結
綜合看,新華保險雖然2024年業績實現高增,2025年1季度保費增長有所恢復,但因為投資類業務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而負債端保險服務業務的代理人渠道轉型還在推進中,且因為時間較短,未看到人均產能有明顯提升情況下,或還需要更多時間觀察驗證。
即,落地投資,保持觀望的態度或比較好。這或許是公司2024年、2025年1季度業績披露,資本市場未有較大漲幅,反而是保持盤整態勢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還對CXO、醫美、藥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題機會的阿茲海默概念、多肽減重藥等領域有覆蓋,側重產業分析和布局企業優劣勢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與作者進行更多熱門賽道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