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一位同時購買了小米YU7和尊界S800的博主,在社交媒體上曬出這兩款車型的保險費用,30萬級和百萬級兩款車的保費僅相差幾百元,引發了網友們熱議。
據博主公開的保單顯示,小米YU7售價35.74萬元,保險費用為8187.22元;尊界S800售價94.8萬元,保險費用為8877.77元。在同為中國平安投保、均投保300萬三者險等保險條款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兩車保險費用僅相差690.55元。
博主也給出了三點理由:
一是動力類型不同,小米YU7是純電,尊界S800為混動;
二是城市不同,杭州的基準保費系數比北京高;
三是尊界S800是品牌的第一臺車,沒有上一年或季度的出險率數據做參照。
但在博主講清楚事情緣由的情況下,網友們仍紛紛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相差60萬車價的兩款車的保費處于同一水平,對其中算不清楚的隱藏成本不滿;二是認為會有不同客觀因素造成保費相近,以此來定義車輛的好與不好沒有意義。
從傳統燃油車的保費邏輯來看,通常車輛購置價與保費呈正相關。但新能源車的出險率、賠付率和維修成本遠高于燃油車,進而產生了“保費倒掛”現象,近30萬元的新能源車年保費普遍達到7000-8000元,甚至更高。
而此次不同的是,小米YU7和尊界S800同為新能源車,在保費邏輯一致的情況下,為什么車輛購置價的不同并沒有造成保費差異呢?
01、高賠付率的新能源車,遭保險公司共同“嫌棄”
“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復雜,車輛保費高的核心原因就是賠付率高,導致保險公司系統出單價格就高。”一位保險公司資深從業人士對AC汽車解答道。
首先,在保險公司承保的車型分類里只有“燃油車”和“新能源車”,至于新能源車是純電還是混動,并不作為影響車險保費的因素。
其次,與“品牌的首臺車”關系也不大。以去年上市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為例,在保險公司數據庫出險率、賠付率為零的情況下,車險保費首年價格定在6000-8000元之間,同樣被吐槽“趕上50萬燃油車的水平”。
另一位行業專家也贊同了這一觀點,認為保險公司給尊界S800定的保費系數設置在正常區間,這一系數也會根據投保地區等因素略作調整,保費通常會在8000-12000元左右。
不過這是新車的首年投保,不能完全反映出保險公司對于車輛的真實認可度,最重要的還是看一年之后的續保情況。
以已經交付一周年的小米SU7來看,這款“車圈頂流”的續保情況也在社交媒體上成為輿論焦點。
AC汽車搜索“小米SU7續保“關鍵詞,有車主曬出的保單顯示,在未出險的情況下,續保費用接近5000元,較首期下降了近2000元;也有車主反映續保費用超過1萬元,連續被三家保險公司拉黑拒保,調侃自己急需“小米保險”。
而保費上漲的情況更多,且不止是小米汽車被卷入其中。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的小鵬P7車主在未出險的情況下,續保價格卻“莫名”增加了1600元,與傳統車險“不出險享折扣”的邏輯相悖。保險客服人員對此的解釋是,“今年特斯拉、小鵬、蔚來的用戶都是這樣”。
且不同遭遇也是五花八門:有因車型是老款退市而遭到12家保險公司拒保;有因每天通勤60多公里被判定為高風險車輛,導致投保審核通不過;還有一位喜愛自駕游的新能源車主,因車輛經常出入陌生地區、面臨較高風險而被拒保。
上述保險從業人士表示,新能源車遭到保險公司“冷眼相看”并不是針對某一車型,只要被納入高賠付率的名單,都是相同的“待遇”,他提出問題,“如果將小米YU7跟同級別的純電車比較保費,質疑聲會不會小一點呢?”
02、新能源維修成本失控,保險公司承保和上漲保費“兩頭難”
對保險公司來說,只要是新能源車,都相當令人頭疼。
據介紹,某款熱銷新能源車的賠付率已經遠超行業平均值,甚至比燃油車高出40%-60%;但保險公司又不得不保,而即便是在車主端上漲保費以彌補虧損,也要受保監會的監管,導致出現承保和上漲保費“兩頭難”的局面。
不難理解,賠付率是保險公司車險定價的核心依據,即賠付費用與保費的比值,受案均賠款與出險頻率共同影響,賠付率越高,保費也應該越高。
首先看出險率。
一方面,新能源車憑借較低的使用成本,成為營運類車輛的優先選擇,使用強度大,出險率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從用戶畫像上來看,新能源車主呈年輕化趨勢,駕齡相對較短,對新能源車提速快的特性不易把握,容易出險——援引“智駕信息匯”參考特斯拉的數據,35歲以下車主的事故率是40歲以上車主的1.8倍。
再來看維修成本。
一方面,新能源車普遍采用一體化車身設計以降低成本,但這種制造工作導致事故維修需要更換關聯部件總成,直接推高了單次維修成本;同時其技術迭代周期僅為1年,高頻迭代導致零部件維修成本居高不下,加劇了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
另一方面,新能源車的零配件定價奇高,甚至在新能源維修環節,新能源車企通過“技術封閉+配件控貨”掌握議價權,讓保險公司束手無策,只能“被動挨打”。
“一個保險杠生產出來論斤賣給主機廠100多元,主機廠賣給4S店700多元,4S店再賣到終端要2000多元,他們簡直把配件當金子賣!”這位保險公司從業人員一邊抱怨,一邊在定損時只能按照2000元的價格。
更離譜的是三電系統的維修價格。根據第18期動力電池零整比數據顯示,動力電池包單件零整比均值為50.96%,單位能量電池包價格均值為1604.92元/千瓦時,也就是說,如果一塊100度的動力電池因事故損壞需要更換,保險公司的賠付成本可能高達16萬元。
更重要的是,車主在事故維修時只認可主機廠授權渠道,受車企“終身質保”相關條款的制約,通常不會去往保險公司推薦的第三方維修廠,導致保險公司被迫接受高價方案,賠付成本持續攀升。
“把時間推到10年之前,也沒有聽說保險公司賠穿了的,為什么現在我們就扛不住了呢?”該保險從業人士發出疑問。
03、新能源千億車險市場的錢不好賺,但仍可期待盈利“拐點”
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承保上的虧損有目共睹。
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均保費達4395元,較燃油車高出63%,保險行業承保虧損67億元;到了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承保虧損57億元,兩年共計虧損超124億元。
但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快速攀升又孕育出龐大的千億車險市場,讓保險公司“又恨又愛”。
以人保財險來看,2024年承保新能源車1159.05萬輛,同比增長57.3%;保費收入508.57億元,同比增長58.7%,新能源家用車商業險占比突破70%,貢獻約355億元保費,更成為行業唯一實現該板塊承保盈利的主體。
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業績會上提出,力爭將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內,這也讓業內看到了新能源車險盈利的“拐點”。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多個層面在積極改善新能源承保風險。
如今年1月監管部門發布新規,推動新能源車險降本增效,行業測算維修成本若降低20%,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可從115%降至102%,實現微利。
保險公司也積極跟進,提出要對新能源車險理賠的相關標準、配件的價格以及出險的數據,與車企進行實時的互通和互聯,不斷降低理賠成本的同時,提升車輛維修的經濟性。
另外,隨著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普及、車主對車輛的操作更加熟悉等,都有效降低了出險率。
從最新的保險行業承保數據看,保險公司或正在接近這一“拐點”。
今年上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簽單保費約661.7億元,同比增長41.44%,這一數字遠超全行業車險保費3.27%的同比增速。
從賠付情況來看,雖然新能源商業車險已結賠付額同比增長33.32%,但低于保費增速8.12個百分點,表明新能源承保風險正在逐步改善。
更為重要的是,新能源車險盈利的兩大關鍵力量正在發力:一是保險公司通過提升精準定價和成本管控能力不斷優化承保質量,二是得益于新能源車保有量持續突破帶來的規模效應。
盡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數據沉淀、技術升級、政策影響和多方協作的持續推動下,一個“保險公司盈利、車主修車不貴、汽修廠也能從中分羹”良性生態的形成,將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