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深圳音響耳機展依舊是在福田體育公園體育館舉行,今年展會的人氣從上午就開始爆棚,10點左右就已經是滿場的狀態,并且保留以往的S型動線的同時加入了很多更加漂亮、展示面更佳的特裝展位,從早到晚都在不間斷聽東西的我也依然是只覆蓋到了一半左右的展臺,所以這次依然是會分上下篇來發布展會的回顧文章。
逛展規矩還是和以前一樣,依然是只寫新品、以及我沒寫過的東西,曾經在以前的報道里提過的、或者我已經分享內容過的不再作提及,大家可以結合往期展會與我的評測列表一起食用。文章順序就是我的逛展順序,并非按照展臺數字排序,所有產品的聲音以正式量產版為準,現場聽感僅供參考、尤其是工程機的亮相可能和實際量產版毫無關系,現場的聽歌音量也會比日常要高一些,大家也可以結合我的參考前端與耳機來做一些酌情的加分/減分,承蒙信任但請勿盲從。參考的播放設備是樂圖的墨菊GT2,參考耳塞是NG天空之城私模+Brise SHIROGANE八芯、水月雨的光輝+OROCHI、山靈Majestic原線,如果出現異常的聲音我會嘗試用展臺的搭配二次試聽。
開頭的VOLK與Final品牌會帶一些發布會層面的回顧。
這次深圳亮相了一個全新品牌Volk Audio,創始人Jack Vang大家可能看著很眼熟,他本身也是業界知名品牌Empire Ears的聯合創始人,之前大家可能見過的那另一位老先生就是他的父親。這次Volk品牌是他完全自主創立,帶來了一些全新的理念與方向,比如不再會像EE那樣著重介紹自己的分頻器方案等等,也不會再強調參數和技術,因為這些在他眼里只是最基礎的東西,希望把更多的精力落實在實際聲音層面,并且聯合了獲得過五座格萊美獎、十五次提名的母帶工程師Michael Graves進行研發與調音,他為ETOILE這個型號的調音也努力了一年之久,并以后會使用這副耳塞作為參考標準之一。
發布會現場展出了AK全新發布的PD10用于試聽,我自己也接墨菊GT2做了下搭配對比,其實你要說是否能聽出一些EE上的影子,那必然是有的,那種一貫豐滿的結像、醇厚人聲、富有感染力的低頻也當然能夠在ETOILE身上有所體現,極低頻相當震撼、也充滿細節,但ETOILE有著精準且清晰的結像、更符合“監聽”標準的透明度與寬闊的橫向聲場,人聲的部分有著明顯的貼臉感、但貼的位置卡在一個接近頭中效應的閾值上,所以既不會帶來過分凹陷的結像、也能夠增強人聲的感染力,尤其是氣息的吞吐細節非常到位,并帶有適度的顆粒感。高頻在AK的機器上會呈現出更好的鮮活度、以及適度增益的極高頻呈現,但在GT2上會有著更加合理的衰減速度與符合現場標準的亮度,是一副我覺得可以勝任一些嚴肅古典錄音的產品。同時它還標配了用料相當復雜的、為這顆耳塞獨立調音的原配線材,面板為24K鍍金,包裝配件用料也相當豪華。
配置上挺有意思的,一顆10mm動圈負責低頻與極低頻,4顆聲揚動鐵負責中/中高頻,4顆大家熟悉的聲揚靜電單元,此外還額外搭載了一顆代號為M8的靜磁高頻/超高頻單元,分頻點在10k左右,目的在于可以結合靜電單元帶來的極限瞬態與細節,聽著有會更有“實感”,比純靜電單元做極高頻帶來的聲音會有著更自然的泛音、也與其他部分的聲音更為融合,聽起來不會覺得高頻存在不合時宜的銳度與割裂感,總體而言,這個塞子我認為是一個既有著參考性也有著很好的醇厚度與樂感的產物,售價3.3萬元不到,后續我應該會給它單獨撰文。
Final這次攜手中國總代理ECT酷音韻舉辦了一個獨立發布會,時隔多年后細尾社長再次來到國內親自出席發布會,正式公布并介紹了開放式頭戴動圈旗艦DX6000、純鉆石單元耳塞旗艦A10000、S系列新作全頻動鐵耳塞S3000。
最受關注的肯定是A10000,使用了鉆石振膜,這次是正兒八經的鉆石基材,而不是DLC“類鉆石”,應該是目前業界物理特性最佳的動圈振膜材料,使用了并不大的單元直徑(目前這個尺寸是該材料可以做到的極限)就能發出極為澎湃的動態,和A8000相比,素質是有了相當大的提升的,尤其是低頻部分的剝離感很夸張,結像位置都已經快到我下巴的地方了,很干凈迅猛的低頻表達,聲音和A8000一樣清透、有張力,但平滑感會更好,聽一些抒情人聲也會更強調氣息的質感,總體而言我認為是一個音色略偏現代、但保留了Final家標志性的中高頻音色的型號,此外還有一個金色典藏限量版,價格貴2k,采用了更華麗哦外殼材料與包裝盒。
S3000這個型號我個人頗為喜歡,單動鐵結構,售價1680元,聲音其實聽著比S4000/S5000還要更為清晰一些,有著更凝實的結像、非常寬大且立體的聲場,音色的細膩度、樂感表現在我寫過的幾十條單動鐵耳塞里可以排到TOP3,非常平滑流暢潤澤的全頻段音色,雖然素質層面沒辦法和各路國產怪物們抗衡,但好聽程度我覺得是目前S系列全系里最佳的一款,普適性極高,幾乎可以無差別地推薦給各種聽音口味的燒友。
DX6000延續已有的金屬動圈振膜設計思路,材料升級為一體嵌入式鎂合金材質,外腔則繼承了D系列對氣流調音的技術成果,采用全開放式結構,而且在調音方向上,Final這次更為強調聲音的“絲綢般油潤質感”,聲音不是很突出高頻的亮度與沖擊力,和D7000那種清晰緊致的高頻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中下盤呈現出了非常蓬松、速度較慢、有一些Delay感的聲音,聽那種抒情人聲是一把好手,但不太能夠適應大場面的曲目,結像偏凹陷、有一定的頭中效應,一些常規錄音的流行或者室內樂會更符合它的舒適區。
松下的A800頭戴,價格1k出頭倒是不貴,降噪深度還不錯,耳罩空間也很大,低頻質量蠻高,比自家入耳的系列要干凈清晰,就是開了降噪以后的這個音色劣化還挺明顯的,中高頻有一股消散不掉的淤積感,而且整體聲音密度是偏低的,聽起來非常輕盈,但這個輕盈是帶一點貶義的,但在這個價位其實又是綜合素質挺高的那種,如果能跳到千元內性價比會更炸裂。
AZ100倒有一點小驚喜,降噪深度很好,但是否有比前代好我沒有做對比。整體的優勢也和AZ80較為一致,TWS里最頂級的低頻下潛、動態、空間感、透明度,聲場因為橫向寬度和縱向高度過于優秀了,導致縱向深度不夠反而顯得聲場較為扁平,和前代的特性一致,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更喜歡AZ100的人聲,聽陳奕迅那種醇厚度高、磁性強的男聲很毒,喉音的顆粒感有明顯的渲染,目前2k不到的售價,我覺得比另外幾家做TWS的在性價比層面顯得更高。
海貝這個CR06底座還挺便宜的,買RS6的話白送,單賣一千出頭,用對錄線連接的話可以輸出XLR和RCA去連有源音箱啥的,也可以通過C口轉接出同軸和光纖型號,也能夠作為外置存儲、外部電源使用。
水月雨的和鳴,三動圈四腔室結構,腔體通過比較厚的內腔體、黑色設計弱化了一些視覺上的體積感,所以看佩戴圖的話可能以為體積不大,而從佩戴的角度來說對男性倒應該沒什么問題,是那種導管的給的比較深的,對我這種大耳朵而言有著私模一般的貼合度,對其他人來說不敢打包票。聲音上會明顯感覺聲場不那么的“規矩”,大,特別大,無腦大,是那種明顯被拉伸過的xyz軸都往外拉的更遠的聲場,聽感上是很爽的那類,低頻的位置有足夠的剝離感,帶來量感充足又不失透明度的低頻感染力,人聲打磨的比較干凈圓潤,音色雖素但并不干澀,挺雜食的路子。
圖3是水月雨的SS082黑劍私模版本的公模,聲音我感覺比常規版的公模更干凈、更強調結像的清晰度,但低頻也會聽著更少和更淺,聲音的形體要比黑劍收束一些,會有一些監聽風格的影子,但公模僅供參考。
這個黑色的頭戴其實我已經提前知道一些信息了,只能透露應該是某個型號的迭代版,但外形設計有了比較大的區別,而且貌似有一些偏轉單元的傾角?聲音非常開闊、縱深一耳朵的立體且有很強的向前延展的感覺,用墨菊GT2就推出了非常好的框架,非常的平順細膩,就是密度弱一些,現在應該還是工程機早期階段,后面有版本更新以及臺機搭配的時候我再詳細聊一下聲音,現在的聽感參考性不強,你們知道有這回事兒就行。
用料豪華的八芯超軟大耳線了解一下?Vortex家的IRIS大耳升級線,采用了臺灣7N單晶銅鍍銀材料和螺旋Litz Type7結構,聲音有著非常好的醇厚度與寬松感,現場搭配ISVARNA的聲音可以很好地化開一些它的低頻淤積,人聲也更綿密、細節豐富,也不用擔心它的高頻會有一些廉價鍍銀線趨膚效應解決不好而帶來的那種拔亮與尖銳感,是非常自然的音色表達,把ISVARNA雖然說官方針對HIFIMAN家族的耳機做了針對性優化,但我個人覺得聲音適應面好像還挺廣的,回頭借一根回家試試。售價為2980元,線身和接插件也做的一如既往的漂亮。
逆轉未來的兩個新品,圖1是調音已經定版了的1圈3鐵,之前在南京的時候他們拿了三個版本出來做對比,最終選的是最寬松的版本,缺點是橫向聲場不大,動態也稍軟一點,但全頻段都是那種柔順綿密的風格,速度稍慢,人聲挺偏模擬的走向,聽聽抒情歌曲相當不錯。圖2是一個八單元動鐵,之前的版本是高頻太少、縱深也殘缺,現在高頻出來了、聲場也更規整,但整體規模依然不算大,而且音色偏緊、高頻有一些干澀,調音方向應該是需要把聲音再柔化一點、舒展一點,如果正式版也基于這個風格的話,會非常吃前端的音色和控制力。
乾龍盛的MUB5,實物的體積比網上看著要稍大一些,菜單的操作不再依賴物理按鍵,增益濾波什么的都可以通過小屏幕進行觸摸完成,現場帶來了兩個調音版本,老陳倒是挺了解我,知道我選擇的是那個偏樂感的版本,聲音素質自然不用擔心,和那種典型的素質流deltasigma型dac是沒有什么落差的,密度扎實、聲場開闊,而且結像非常的精致,高頻有一種水晶版的質感、輕盈又不失韌勁,其中有一個版本更注重聲音的極致純凈度、音色也更突出幾分光澤與華麗,而我喜歡的那個版本聲音則多了一些“毛茸茸”的質感,器樂的泛音與人聲的氣息都會更有韻味、但又不會呈現出HUFI傾向,是一個樂感更加突出、但對素質幾乎沒有弱化的版本,我個人會更喜歡老陳選擇這個版本,具備旗艦級播放器素質的同時也更加符合“典型r2r”的一種韻味。
qdc新品DEBUT-CS與DEBUT-CL,可以理解為前者是Studio版,后者是Live版,售價均為2650元,但不像8系那么讓我糾結的是,這個型號我是毫不猶豫地選live版,不僅會比studio的低頻量感、下潛都要好很多,還有相當醇厚模擬味兒的人聲,是那種顆粒感足、很有磁性的路數,聽聽玉置浩二或者陳奕迅都是一絕,也很適合像Alin這種比較有力量感的女聲,但光說人聲質感的話二者是近似的,但會有著不同的空間混響特性與氛圍感表達,而且兩個版本的聲音也都相當不錯。
夏日之音的三件套,線電+解碼+耳放套裝,顏值還挺高的,解碼用的是4499+4191方案,支持USB同軸光纖AES輸入,耳放是偏電流輸出型,電源給解碼和耳放同時獨立供電,現場搭配的幾個動圈頭戴都推的相當好,是比較典型的那種大電流甲類耳放的感覺,推HD650和雅典娜這種本身低頻偏多的頭戴時能夠呈現出相當好的控制力與氛圍感,人聲綿密、飽滿有情感,耳放有四級增益,也能夠勝任小型耳塞的驅動,這套的價格在萬元左右,我覺得相當有競爭力,適合那種不折騰的用戶。
歌詩德的R30,定位和尺寸和X30接近,但會比X30小貴一點點,正面板的設計給改成了一個流線狀,右側有一個非常絲滑的旋鈕來調節它無源前級,我聽完直接和老黃說這個可能非常適合音箱,他也表示確實基于音箱做了大量的調音,因為我聽出了一些似有似無的法國聲那種風格,比X30還要輕盈、潤澤,但結像要更為豐滿一些,基于自家H26耳放的話,在耳機系統里會呈現出更加飽滿填充型的聲場風格、而非那種非常開闊、放射狀的,適合人聲黨、小編制黨,如果能把聲音形體再稍微收束一點會更好,目前也還在調試中,我未來準備拿它接我的BBC箱子試一下。
zephone家的兩個新品,依然是硬的能夠玩SM的那種程度(參考圖3),佩戴好不會很好,線基依然是老朱屯的某種老材料,使用了兩種不同的編織方式帶來了不同的風格,以顏色來區分,共同點是非常大的密度和優秀的動態,但紫色的會更中性干凈,聲場更偏球狀黑色的要更有氛圍感一些,低頻會多一些混響感,橫向也會拉的更開一點
麗弦的兩個新品,圖1是VSA-MAX賣998,全幅鈦金振膜,聲音在高頻部分有很強的能量感,但并非那種負面意義上的刺激,亮歸亮但并不尖銳干澀,也比之前的一系列產品大幅度強化了女聲的甜度,聽很多亞洲系的女聲或者ACG的時候毒性極強,圖2是一個針對港澳市場的特調,VSA-LTD,中低頻部分會更蓬松一些、有一些老派的調音路子,高頻也同樣比較明亮、也會稍微沖一點點,但單說人聲的話它其實會更雜食、也更偏抒情的那種路子,喜歡聽老港臺或者爵士的,這會是麗弦家表達的最好的一副。
鑠耳的兩個工程機,圖1是一個便宜的單動圈,設計語言有點像DX1,自帶先是3.5,以后也可能做一個c口的版本,售價在兩三百。圖2的這個單平板我感覺是腔體有一些漏氣,聽起來余震比較多,聽下來也沒啥參考價值,下回再說咯。
緋樂的Feature,去年不是出了個2024版么,聲音素質蠻高的、中性,雖然正面有一個像開孔的東西,但整體還算是封閉的類型,今年現在出了一個2025的調音版,不算是迭代,類似于汽車的那種“中期改款”,聲音改寬松了很多,速度更慢、低頻更圓潤豐滿,對素質基本上沒有負面影響,兩個版本會保持平行發售,我個人推薦聽流行的用戶選2025年的版本
kinera的NOTT,1圈4鐵結構,官方口徑里應該是用來替代Norn的型號,我聽著感覺怎么著也是一個素質和Nanna級別的產品,但最終售價是3k不到,它回到了Kinera家比較早期的那種暖潤調音,溫和細膩甜潤的路子、但因為素質的提升,其實還是會比Norn聽著略淡一點,雜食度其實是更高了的,除了他家一貫擅長的抒情人聲以外,也會更能夠勝任一些活潑的、更有節奏感的曲目,好評,我覺得是一個很有常青樹潛質的型號。
凱聲的X3s,售價699元,這個對于那些接受不了凱聲家的暖聲HUFI風格的用戶來說是個更合適的型號,聲音更干凈、偏清新,低頻質量倒依然很好,聲場屬于又大又規矩的那種,只是結像更精致不肥碩,略有一點以前K314P的影子,甜甜的。
鹿洛家的黑色美杜莎,和CVJ聯名的版本,但價格卻比美杜莎要便宜,素質和工藝都有縮水,殼子質感依舊很在線只是結構沒那么復雜了,聲音沒有原版美杜莎那么蓬松的質感,低頻干凈了、收緊了,女聲甜度挺在線的。
canpur的622B鈦版,它除了素質的加強外,調音的方向是我沒想到的,很多產品的鈦版都會更亮更銳更刺激,但這玩意居然把中頻加強了很多,人聲更彌散、結像也更大,聽口水歌比622原版還要毒一些。
小不點的一個解碼耳放一體機,用充電寶就可以供電,今天官方就接充電寶使用了快十個小時,管子用的是6c1,展會上用的是chord家的cd機做音源,也可以接USB啥的,聲音最令我震驚的是居然把HEKU的聲場框架和低頻給推的相當不錯,而且也符合典型電子管的那種溫潤,可能出于解碼部分的素質桎梏,結像的形體清晰度略弱一點,但畢竟這是膽機,而且只賣1680元,真的夸張。
BQEYZ的冬2,現在還不是很完善,和前代比只有人聲的部分是明顯的正面提升,甜潤寬松那種,但聲音密度不夠、縱深也不太夠,極高頻的亮度有點太多導致鋼琴存在明顯的失型,官方打算做一些頻段上的調整并且把原線做一下升級,等下個版本再聽聽看。
VE這邊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品,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圖1這個VE XCON,它讓我想起了當年VE6X1版本上的那種風格,接近動圈一般的寬松和空間混響,聲場非常寬廣且舒展,人聲氣息豐富綿密、有一種毛茸茸的質感,他們這次的調音變化方式是用磁吸的方式在面板上放置一個調音小磁鐵,不知道是不是通過封閉腔體或者給某個分頻電路通電的方式來增加低頻的量感,下盤會更多更厚一些。
VE PURE和VE ZEN可以理解為是VE7和VE10的迭代版,VE PRO這個一圈三鐵我倒覺得還不錯,低頻有彈性、聲音鮮亮清甜,相比之下我反倒覺得VE PURE顯得要比老VE7還要更暗一些,高頻缺了一點鮮活度,走更安定的路線。
曠世的新品大尾巴“SIGMA”,采用了曠世科技PCT專利電流模全分立放大器,體積重量與CMA18P相仿,我個人感覺售價應該是低于CMA18P,因為雖然推力著實很大,但音色上的區別就像是M15和M15i的區別一樣,SIGMA的聲音要更加清晰和現代,而不是那種模擬味暖聲的走向,高頻有一定的銳度、速度感也更快。但目前有兩個非音質相關的問題,一個是在我用USB輸入的時候它不支持無縫播放,歌曲的前一兩秒聲音會被吞掉,對古典黨來說比較勸退,第二個在于,可能因為同模具同配件的關系,CMA18P上Home鍵松垮的情況依然存在,晃動會有異響。
老虎這兒三個東西,圖1是鈦陽花二代的新版,其實走向和初代差不多,是那種在線下視聽環節可以一耳朵抓耳的超高密度走向、高頻亮度也相當足,現在的版本會比之前要顯得更有肉感一點;圖2這個是蜻蜓,16鐵那個,官方自刀了幾千,腔體不變但換了根線,更強化了人聲的表現;圖3這個是之前很多人問我的虎鈦鸝,問的我一頭霧水,其實就是我杯茶,之前很多人說這個音色怪異嘛,現在就是變成了一個音色更普適性一些的暖聲、速度比較慢的流行塞。
ERSD的超旗艦“鏡鈦”,我不太能確定是否比我廣州之前聽的時候要有什么變化,但理論上換了正式版的鈦合金外殼肯定是有的,只是這次這個品牌方帶來的線一概都是第三方的,沒有帶原線,所以我聽出了一些變化、但不一定有參考性,現場的鏡鈦底子依然是非常非常厚的那種,很豐滿、極低頻給的相當足,但聲場不再是那種發散的、放射狀的,而是邊界更清晰、更規矩,我換成Brise白銀八芯以后就改變了很多,更符合我心目中一個偏舒展的風格,此外他家還有兩款帶雙骨傳導的產品,骨傳導的作用很強烈、很有耳道的震顫感,也都是偏厚聲型的,可以說他們的很多型號都相當具備審美傳承性,感覺不像是新手調出來的東西。
今天展會第一天,遺漏的東西非常多,得明天再繼續,大家有什么想讓我去聽的可以留言,展會的產品一般只要不是有什么太大硬傷,我一般只評風格、不評好壞,有進一步想了解的的細節的話可以在對應的產品下面提問,也可以打開渣浪# #cihe中國國際耳機展# 超話鏈接看看其他媒體老師和燒友的分享。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