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自強模范劉吉芬:讓榮昌陶的“窯火”越燒越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今年“五一”假期,榮昌區(qū)成了全國各地游客的打卡地。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榮昌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吉芬在榮昌安北陶藝村接待了600多名小朋友,教孩子們制作陶器。
劉吉芬今年75歲,出生于陶藝世家,幼年的一次意外,導致聽力殘疾。“做陶要靜心,耳朵聽不到,更能坐得住,我的心能記住泥土的聲音。”他說。
劉吉芬。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70年代,榮昌陶一度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政要,產(chǎn)品大量出口歐美等十余個國家,被榮昌人稱作“最能賺外匯的陶瓷”。后來,不少國營大廠接連破產(chǎn),但劉吉芬的陶窯里卻燃著一把不滅的火。
他癡迷于研究古陶技法,某天突發(fā)奇想:能否讓不同顏色的陶泥“長”出天然紋理?他像做實驗般將赤紅、赭褐、青灰的泥料層層疊加,再一刀刀切開坯體,斷面竟浮現(xiàn)出流水般的紋路。這便是他獨創(chuàng)的“絞胎工藝”,如同將巴蜀山水封印在陶器中。這項技藝讓他的作品《巴蜀遺韻》《鄉(xiāng)情晨曦》等榮獲國家級、省級金獎15項、銀獎15項。
為重振榮昌陶,1996年,劉吉芬辭去貴州工藝美術陶瓷廠廠長職務回到榮昌,與親戚合伙開辦了安北陶器廠。
從花瓶到生活小擺件再到酒瓶,劉吉芬曾帶著產(chǎn)品到全國各地去推銷。創(chuàng)辦工作室后,他主攻榮昌陶的藝術設計與制作,不斷精進技術,成為榮昌區(qū)目前唯一一個掌握識礦、制泥、煉泥、配釉、制釉、拉坯、燒成等30多道制作工藝的“全能王”。
自我的成長并不是劉吉芬的終極目標,他認為,榮昌陶的“窯火”,只有在年輕人手中才能越燒越旺,他立志要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劉吉芬打破家族傳統(tǒng),廣收學徒,免費教授技藝,并與10余所院校合作開設陶藝課程,他把260名徒弟培養(yǎng)成榮昌陶藝技術骨干,其中30人成了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
2023年,劉吉芬和女兒劉嘉佳創(chuàng)辦重慶市榮昌陶窯口博物館。展廳里,唐代三彩與絞胎陶并肩而立,游客驚嘆:“原來泥巴也能講故事!”
最讓劉吉芬欣慰的,是館內(nèi)一角掛著的照片——25名殘疾人學員捧著陶器笑靨如花。他們曾因各種原因求職無門,如今在劉吉芬主導促成的殘疾人就業(yè)基地“馨海棠陶藝”工作室學到了一項生存技能。
來源:重慶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