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硯屏,中國傳統工藝品,屬于屏風。
說起文房用具,有筆墨紙硯與筆洗、筆架、筆筒、墨床、鎮紙、水盂、硯滴、印章、臂擱等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硯屏。
屏者,屏風也,乃敝障之物,硯之有屏,旨在擋風,蔽日,裝飾。
傳言硯屏始于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因日光或燭光投射墨汁之余光甚傷目,故制硯屏以擋之。宋朝人認為是蘇東坡、黃庭堅發明了硯屏。
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山谷,就是黃庭堅。硯屏不一定是他們發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
硯屏的形制與獨扇式座屏相同,但形體較小,常置于幾案上,是用作陳列、擺設的觀賞性小型屏風,故江南又稱臺屏。
屏心常見的有大理石、嵌瓷片等。置于硯端以障風塵之屏,多以玉、石、漆木為之,與立于案頭之小屏風類似。
硯屏是文房四寶衍生品。一開始強調功能性,當功能性不是很重要時,它的陳設性就出現了。此時,硯屏上的裝飾開始增多,慢慢演化成桌屏。
桌屏后來就不擱在需要研墨的畫桌或畫案上了,而是直接擱在條案上,就是為了讓人欣賞。
雖然現在硯屏已經失去作用消失了,但卻依然有價值。
在古代社會,硯臺是一件壓軸的文具,不僅能研墨,甚至還是文人學子身份的象征,如果再配上一件硯屏,那毫無疑問就是雅士。
· 硯屏的作用:
一、遮擋陽光。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制作墨要練煙,點燃松枝或油脂,然后收集燃燒后形成的煙灰,比如后者油脂的煙灰就被稱作油煙。用油煙制作的墨更加濃郁,深得古代文人的偏好,但是油煙墨有一個弊端,即用水稀釋研磨出來的墨上,會漂浮一層明顯的油脂,尤其是在陽光下特別明顯。
如此一來,在陽光下書寫時,墨上的油脂會反射陽光,很容易看花眼,于是硯屏就出現了,用來遮擋陽光,避免反射陽光晃眼。
二、防止風干。在上文中提到,古代是墨有松墨和油墨,但不過哪一種墨都是質地較硬的墨塊,在使用的時候用硯滴在硯臺上滴水,然后用墨塊在水面上來回摩擦,直到形成可以書寫的墨汁。此時,還沒有大功告成,在書寫的時候還需要隔一段時間就滴水研墨,否則墨汁就風干了,以至于無法書寫,故此,古人就想到用屏風擋風的原理,就給硯臺也加個屏風,以此來擋風避免墨汁被風干,但實際只能是減緩墨汁被風干的速度。
三、裝飾桌面。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自然也不例外,因為硯屏大多都十分精美,頗具裝飾效果,所以也吸引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爭相使用。在國家博物館中,就收藏了一些明清時期硯屏,如蘭石圖硯屏,攜琴聽桐圖硯屏和明山石硯屏等等,不僅都是上等的石材,本身還雕刻了秀麗的紋飾,甚至還是歷史典故和詩詞等,都算得上是一件難得的寶貝。
現如今,練習書法使用的都是液體墨汁,很少有人再去滴水研墨,因此墨塊用得就越來越少,故此,遮陽和擋風的作用自然也變得多此一舉。
至于裝飾作用,這就和個人的喜好有關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也有不同的裝飾物件。
硯屏是時代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淘汰也很正常,雖然現在硯屏已經沒有使用價值了,但是在博物館中卻有了文物價值。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編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