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廣播里反復說下周有倒春寒,正是小麥拔節、油菜抽薹的時候,鄉親們可得把心揪起來了。前幾年鄰村老張沒留意天氣預報,趕上倒春寒把剛出苗的玉米凍壞了,一季收成全打了折,這事可得長記性。雖說“春捂秋凍”是老理兒,可莊稼跟人不一樣,這時候遭了凍,穗子坐不住,籽粒也不飽滿,秋后糧倉要受影響。
東北這茬玉米剛拱土,地膜得再壓牢點,夜里溫度跌破零度,秸稈堆隔兩壟就得點一堆,熏煙能提提地溫。
南方油菜花開得正盛,田里可不能積水,排水溝趕緊清一清,潮氣重了加上低溫,根須容易爛在地里。
老輩人看天有經驗,說“早上浮云走,午后曬死狗”,可現在手機上的氣象預警更準,鎮里農技員每天在群里發溫度曲線,別嫌煩,得盯著。
我個人覺得,家里存的草木灰這時候最管用,撒在菜苗根邊,既能防寒又能當鉀肥,比花錢買的肥料還實在。可也不能全靠土辦法,縣農業局去年推廣的防凍劑,噴在葉面能形成保護膜,村里王大叔試過,說凍過的葉子比沒噴的硬是挺了三天。
有人覺得麻煩,說祖祖輩輩靠天吃飯,哪有那么多講究,可現在氣候越來越怪,夏天暴雨沖毀莊稼,冬天寒潮凍壞大棚,不多學點新法子真不行。就說去年夏天那場臺風,沿海的李大哥家大棚沒加固,塑料膜全被掀飛,一棚西瓜全泡了水,后來政府補貼了鋼架大棚,今年再刮風心里就有底了。眼下最要緊的是分地塊看苗情,弱苗得趕緊補點磷鉀肥,壯實的苗子也要防著倒春寒打蔫,就像人穿衣服,薄厚得隨天變。
鎮上農資店這兩天擠滿了人,地膜、草苫子、防凍劑賣得飛快,可別等著漲價了才去買,耽誤了最佳防護時間。
有人可能犯難,不知道自家地該重點防哪個環節,其實很簡單,晚上蹲在田里測測溫度,低于10℃就得動手,莊稼不會說話,咱得主動操心。
去年有個村統一組織噴防凍劑,年輕力壯的幫著孤寡老人弄,全村苗子都扛過了倒春寒,鄰里互幫在這時候最見人心。農業站的數據說,近五年倒春寒發生次數多了兩成,可咱的應對辦法也多了,土洋結合才是硬道理,別信“靠天收”,得學會跟天氣較勁。地里的小麥葉子已經有點卷了,這是要降溫的信號,趕緊把地頭的防風障扎結實,竹竿不夠就去竹林砍兩根,別心疼那點功夫。
我看見村東頭老李家正在給果樹裹草繩,這招還是他爺爺傳下來的,現在加上樹干涂白,防蟲又防凍,老一輩的智慧加上新辦法,效果翻倍。最讓人擔心的是那些剛移栽的菜苗,根須還沒扎穩,得搭個小拱棚,哪怕用竹竿支塊塑料布,也能擋擋夜里的冷風。這時候可別心疼錢,一畝地多花百八十塊買防護材料,要是保下收成,能多掙好幾倍,賬得算長遠。
可能有人想問,萬一真遭了凍,有沒有補救辦法?
當然有,化凍后趕緊葉面噴施尿素水,再追點速效肥,多少能挽回點損失,但前提是凍害不嚴重。說到底,種地就得跟著天時走,“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是老規矩,可天氣反常的時候,就得靈活調整,該早播的早播,該防護的防護。
現在手機里的天氣預報隨時更新,鎮政府的短信天天提醒,咱農民也得跟上時代,別覺得看天是老一輩的事,新技術就是咱的新“農具”。
最后再啰嗦一句,趕緊把家里的農用物資歸置歸置,缺啥趕緊補,別等天氣來了抓瞎,田里的莊稼可不等咱們慢慢來。記住了,莊稼人眼里,天氣就是命令,該出手時就出手,護好地里的苗,就是護好秋天的糧袋子。
行動清單:①今晚測田溫 ②明早領防凍劑 ③三天內加固大棚 ④缺物資找村支書協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