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春大學
編輯整理 :雙一流高教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首任院長甘柏林先生,因病于2025年5月17日9時20分在大連家中逝世,享年89歲。得知消息后,全體師生沉痛緬懷這位中國高等特殊教育的開拓者、建設者。
甘柏林先生1935年9月29日生于湖南省長沙市。1943年雙目失明,1946年春進入長沙盲校,跟武泗玉(盲人)老師學習二胡、笛子、揚琴。1947年專攻二胡。1956年參加了“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奏《懷鄉行》、《二泉映月》等曲目,被譽為“青年二胡演奏家”。曾任中國殘聯副主席、中國盲人協會主席、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上世紀80年代,甘柏林先生經過歷時四年多方奔走、調研,經原國家教委批準,中國殘聯和吉林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在長春大學創辦了亞洲第一所集盲、聾、肢殘人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高等特殊教育學府——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首次為視障、聽障等殘障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機會,開創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構建了殘障人才本科培養體系。原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說:“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辦學最早、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層次最高,是特殊高等教育領域的龍頭”。
1987年,中國高等特殊教育事業在長春大學起步,甘柏林1987年9月至1990年10月任特殊教育部主任(聘)。特殊教育從無到有,這一段漫長的經歷甘老講來舉重若輕,中間的曲折艱難,都化作幾十年來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養的成就,記載在歷史卷軸中了。
甘柏林的人生是坎坷而傳奇的,經歷了戰爭和動亂,苦難和榮耀。1946年,甘柏林被舅舅送到長沙盲校學習,恩師武泗玉帶著他學習演奏笛子、揚琴等各種樂器。1950年,甘柏林在湖南廣播電臺錄制了兩首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光明行》,湖南音專的一位老師聽后說:“甘柏林啊,在長沙,我們這些老師也就到此為止了,教不了你了,你想想辦法到南京、北京去吧。”1951年,他順利進入南京盲校。
1956年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是新中國成立后,由文化部和音樂家協會主辦,以繁榮藝術創作為目的的全國性大型專業音樂會演。最后一場演出地點在天橋劇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全程直播,《懷鄉行》是甘柏林的演奏曲目。音樂周結束后,在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中,僅有3位被評為民族器樂演奏家,甘柏林是其中一位。之后,《中國青年報》發表題為《舊社會的孤兒 新社會的青年二胡演奏家》的文章,很多媒體爭相轉載。此后,甘柏林的名字前便多了“青年二胡演奏家”的稱號。“全國音樂周”和“文教群英會”之后,甘柏林聲名鵲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5個頻道,每個頻道都會播放他演奏的曲目,幾乎天天都能從廣播中聽到甘柏林的演奏。之后,他陸續在北京、長春、吉林、長沙等地舉辦二胡獨奏音樂會,多次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唱片社錄音、錄唱片,唱片還遠銷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成為馳名中外的盲人二胡演奏家。
甘柏林追求藝術孜孜不倦,他開創事業篳路藍縷。他曾說,“長春大學特教學院是殘疾人的‘黃埔軍校’!”。他正是這“黃埔軍校”的元勛。
1980年,召開全國第三次盲聾啞代表大會,甘柏林作為吉林省代表與會。會后接到通知,讓他擔任赴南斯拉夫訪問團的副團長,參觀學習以南斯拉夫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殘疾人事業。出國后,甘柏林備受震撼,他發現那邊的殘疾人群體狀態和國內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高,有很多詩人、音樂家、律師等都是殘疾人。而我國當時的國情是,殘疾人基本上是文盲半文盲狀態,并且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回國之后,他就向盲聾啞協會的領導匯報了自己的體會:由于身體缺陷,殘疾人幾乎一生下來就跟其他人是不平等的,而可以彌補這種不平等的只能是教育。
對于甘柏林來說,那時他已經在吉林藝術學院任教多年,此前他在南京盲校里接觸了很多大學生,加上后來接觸過一些中途失明的老干部,又剛從南斯拉夫考察回來,他要辦殘疾人高等教育的決心像火苗在心里燃燒起來了。
但困難擺在那兒,那么多盲人離開家到學校去,生活怎么辦?學習音樂的話,不會樂譜怎么學?有教材嗎?從領導到普通人,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所以當時甘柏林四處奔走卻找不到方向。就這樣從1980年跑到1984年,四年之間,甘柏林從亂跑亂撞中逐漸摸出了點兒門路。
1984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甘柏林找到時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的鄧樸方,提出了為盲人辦大學的想法,鄧樸方聽完他的匯報后說:“老甘啊,你的提議非常好!下面的工作你跑,上面的事情我來協調!”這句話,就像一顆定心丸,甘柏林頓時有了動力。
1986年,鄧樸方建議甘柏林先辦一個20多人的小班,積攢經驗。當時甘柏林所在的吉林藝術學院有師資力量但教學樓資源緊張,缺少經費。甘柏林開始一個一個地游說學院的領導,直到找到藝術學院的黨委書記蘇恩潤,也就是當時長春大學校長王野平的夫人。甘柏林和蘇恩潤講這事兒的時候,王野平就在旁邊。王野平聽完后對甘柏林說:“這是個好事兒,先把事情辦起來,其他的自然好說。”然后王野平向甘柏林仔細詢問了需要的條件。甘柏林當時想的只有一條,把這個實驗班辦起來,不管在哪兒,只要是大學,“誰把這個門給我打開都行,這就是我的指導思想。”甘柏林說。
終于,1987年中央下發了教字87【5】號文件,批復同意長春大學招收三個類型的殘疾人,盲生、聾生和肢殘學生,詳細規定了招生省份、招生專業和單考單招的模式,正式批準了在長春大學辦高等特殊教育的事。甘柏林知道以后,高興得兩三宿都沒睡好覺。
1987年4月,正式批件到手,6月就開始了招生工作會議,由省教委和各地的盲聾啞協會加上民政廳聯合成立了招生工作小組。在全國確定了8個考區和5個考點。考區分別是東北三省加上河北、山東、陜西、北京和天津。甘柏林在上海和南京讀過書,覺得那里的殘疾人教育基礎很好,就跟王野平商量,想把上海和江蘇加進來,最后考區變成10個,設了南京、濟南、天津、沈陽、長春5個考點。第一年招生報名的人很多,每個點都有好幾百人報名,其中有才華的優秀學生也很多,甘柏林發現30個名額根本不夠,雖然知道第一屆實驗班不能招太多人,但由于最后實在難以取舍,還是跟國家教委備案又增加了15個名額。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當時播送了兩分鐘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招生新聞,“當時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學生所在省市都層層歡送,這算是各地的大事,大家都覺得考上長春大學是一件特別光榮的事情。還有些地方的市領導都親自去送學生。”回憶起當時的轟動場面,甘柏林說,“當時有很多媒體找我做訪談,長春大學特教部成立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我還能想起來,那時候他們管我搞的這個高等特殊教育叫一體化,現在叫融合教育了。不過即使放到現在,還是有很多高校做不了這個,沒有特殊的教材,沒有能教的老師,沒有無障礙通道。”
1987年10月,特殊教育學院舉行首屆開學典禮
1987年10月13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部開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電視臺都派記者過來報道。開學典禮的時候,長春大學辦了一場音樂會,由殘疾學生演唱歌曲,場面非常感人,看到這樣身體有殘缺但充滿才華的年輕人終于得到了上大學的機會,在場的很多人都流淚了。
長春大學特殊教育部成立后,雖然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是辦學資源依然緊張。音樂系缺少琴房,就在當時特殊教育部所在的一棟二層小樓里用木板隔出一個個琴房,再用毯子釘在上面用作隔音。學校食堂也沒有相關的無障礙設施,就在上課的地方附近自己起火弄了一個小食堂。”甘柏林說:“我當時一過去,走在走廊里,誰看見我都打招呼,甘老師來了有什么事兒?我一說什么事兒,馬上就有人接過去幫我。”
八八屆部分學生和甘柏林合影
八九屆部分學生和甘柏林合影
當時特殊教育部的教師只有五六個人,甘柏林就把吉林藝術學院所有骨干教師請過來講課。甘柏林記得非常清楚,“教作曲的是尚德義,教理論基礎的是王淑珍,還有教琵琶的,我教二胡,美術老師也都是教授、副教授級別。”除了藝術學院的骨干教師之外,長春大學還請了東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的名師支援,“你別看我們特教部沒這沒那,但是兼課的老師都是名師。”這對甘柏林來說是一段非常驕傲的回憶,通過他們的努力,高等特殊教育在開辦之初面臨的師資方面的困難得到解決。雖然他自己也是一名兼課教師,但是他堅定地對王野平說:“我全身心都在特殊教育這兒。”頭幾屆的學生打電話給甘柏林的時候還經常提到那些老師,這些學生如今已經在各個領域小有名氣,都非常感謝這些老師給了他們過硬的基本功。
回首甘柏林在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8年時光,他是當之無愧的創建者、開拓者和建設者,隨著特殊教育學院的發展走上正軌,1995年,甘柏林功成身退。甘柏林始終關注著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關注著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發展。
2017年,得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即將迎來30周年慶典,甘柏林和他幾十年的摯友商量,為院慶獻上了一首小詩:
長大歷經三十載,
助推特教育英才。
眾多校友出佳績,
明朝渴望更精彩。
2017年9月,在中國高等特殊教育30周年暨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建院30周年文藝演出期間,學校授予甘柏林教授“長春大學特殊教育終身成就獎”。
2024年6月,特殊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劉陽、院長趙利軍,音樂學院院長祁欣,特殊教育學院輔導員孟榮剛一行赴大連市慰問甘柏林。甘柏林對特殊教育學院、音樂學院在殘障大學生培養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贊賞和肯定,為特殊教育學院三十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感到無比欣慰。甘柏林希望學院未來不斷承上啟下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特教精神,持續推動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突破、實現新成就。
甘柏林先生的一生,以音樂家的跨界視野,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者的使命擔當,始終以赤誠之心推動教育公平,以創新之智突破教育壁壘,以仁愛之心滋養殘障學子。他不僅開創了殘障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更詮釋了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他將畢生心血和教育理想融入殘疾人福祉,為中國特殊教育樹立了精神豐碑,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特教人。
沉痛悼念甘柏林先生!
甘柏林先生千古!
您的精神力量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