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中,零部件供應商正從傳統燃油車時代的 "外資主導" 走向 "中國力量崛起"。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時代外資零部件企業在合資品牌一級供應商中占比超 80%,而智能電動車領域中國本土供應商份額已提升至 65%,成為全球汽車技術創新的核心策源地。
一、雙向奔赴:中外車企與本土供應鏈的深度綁定
特斯拉中國區副總裁陶琳的一組價格對比揭示了 "中國智造" 的獨特優勢:Model 3 在華起售價 22.99 萬元,較美國市場低近 6 萬元;Model Y 價差超過 8 萬元。這種競爭力源于上海超級工廠 400 多家本土供應商的協同,其中 60 余家已納入特斯拉全球采購體系,為亞太、歐洲市場供應電池模組、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寶馬集團則以智能化合作為切入點,成為首個接入中國 AI 大模型 DeepSeek 的豪華車企,其與阿里巴巴定制的 "用車專家"" 出行伴侶 " 智能體,將率先應用于搭載第 9 代操作系統的國產車型,實現人機交互體驗的跨越式升級。
東風日產 N7 的上市則展現了智能駕駛領域的全球協同:其搭載的 Momenta 端到端駕駛輔助系統,已覆蓋全球銷量前十車企中的 70%,包括奔馳、奧迪、豐田等國際巨頭。這種 "中國技術反向輸出" 的現象,標志著中國供應鏈從 "成本優勢" 向 "技術優勢" 的質變。
二、加速變革:產業重構催生供應鏈新生態
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雙重變革,正重塑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條:
- 技術替代催生本土巨頭: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全球市占率超 50%,其麒麟電池、刀片電池技術推動電動車續航突破 1000 公里;智能駕駛賽道,華為 ADS、地平線征程 6 芯片已進入國際車企供應鏈,打破 Mobileye、英偉達的壟斷格局。
- 規模效應改寫成本曲線:激光雷達單價從 10 年前的 8 萬美元降至 200 美元以下,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企業通過芯片化集成技術,推動該部件從豪華車專屬走向 20 萬元級主流車型標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形成的 "研發 - 量產 - 迭代" 閉環,使本土供應商在成本控制上具備先天優勢。
- 敏捷響應捕獲市場先機:本土供應商對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深度理解,使其在智能座艙、場景化服務等領域創新速度領先全球。例如,百度 Apollo 針對中國復雜路況開發的城市領航輔助系統,已覆蓋 200 + 城市,功能落地速度較外資同行快 6-12 個月。
三、挑戰仍存:突破 "卡脖子" 與避免內卷化
盡管成績亮眼,中國汽車供應鏈仍面臨多重挑戰:
- 上游資源依賴與貿易風險:全球 70% 的鋰資源集中在 "鋰三角" 地區,鎳、鈷供應高度依賴印尼、剛果(金),地緣政治波動直接影響電池成本。歐盟碳關稅、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電池供應鏈本土化的要求,正倒逼企業加速海外布局。
- 核心技術攻堅任重道遠:車規級芯片領域,MCU 芯片國產化率不足 15%,7 納米以下制程芯片仍依賴臺積電、三星;操作系統層面,谷歌 Android Auto、微軟 Windows Car 占據全球 60% 市場,中國自研操作系統尚未形成規模應用。
- 同質化競爭加劇盈利壓力:上海車展數據顯示,2025 年新發布的 30 余款電動車型中,超 60% 采用相似的 800V 平臺 + 激光雷達方案,低價內卷導致部分供應商毛利率跌破 10%。
結語:從 "底座" 到 "引擎" 的蛻變
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崛起,本質上是產業變革與本土創新的雙重紅利釋放。當特斯拉、寶馬等國際車企主動擁抱 "中國方案",當 Momenta、DeepSeek 等技術走出國門,這條曾經的 "跟隨者" 鏈條,正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 "引擎"。然而,突破資源瓶頸、攻克核心技術、避免低端內卷,仍是邁向 "供應鏈強國" 必須跨越的關卡。正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所言:"唯有構建‘整車 - 部件 - 科技’深度協同的創新生態,才能讓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真正堅如磐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