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光穿透鐵門關的飛檐翹角
一場跨越時空的博物館奇遇
在晴川閣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悄然開啟
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由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2025年武漢5·18國際博物館日暨“鎮館之寶·館長說”第三季活動盛大啟幕,在地接三鎮、水連兩江的晴川閣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一場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的多點位、沉浸式“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全新呈現。
清晨的江風掠過鐵門關斑駁的城墻,古風橫幅在晨光中輕揚。游客們剛踏入晴川閣,就被廣場中央的歡迎游客的AI數字人館長吸引。三楚勝境前的導覽圖,讓人迫不及待想進去逛逛。
“請選擇您的身份!”禹柏軒前,三位身著漢服的NPC手持「文物修復師」「密語破譯者」「楚學使者」角色卡,將游客帶入平行時空。時空隧道的光影特效與“星際穿越”的音效在青石臺階流轉回響,隨著穿越之門開啟,四位古風NPC笑臉相迎,“歡迎守護者們開啟沉浸式穿越之旅!”投壺箭矢破空的脆響、捶丸木球滾動的軌跡,與禹稷行宮內上演的《大禹晴川情》木偶劇交織,手持任務卡的游客穿梭在廊柱間,讓沉浸式氛圍拉滿。
來到晴川閣主樓旁的觀景臺,古風市集晴川茶坊的叫賣聲與咖啡機聲奇妙共鳴。《江漢攬勝圖》屏風前,身著漢服的茶坊小哥端著拉花成鐵門關輪廓的限定咖啡;拓印攤位前排起長隊,仿佛成當代年輕人的祈福圣地,拓印的"暴富""平安喜樂"字樣在宣紙上漸次浮現。鐵門關上,忽有清越笛聲破空而來,抬眼望去,一襲綠裙的舞者正隨《大魚》旋律凌空起舞。樂師的竹笛吹落漫天飛花,舞者的水袖掠過斑駁磚石,衣袂翻飛間似有錦鯉繞身游弋。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主會場的活動在唐代詩人崔顥筆下的人文盛景中拉開序幕。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劉興元出席并致辭: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的多元融合以及人們需求的不斷提升,都對博物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博物館將肩負起更多的責任和使命,積極應對各種機遇與挑戰,與時代同頻共振。
未來博物館是什么樣子?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這次活動現場,我們依托AI技術,讓武漢地區博物館的11位“數字館長”形象通過虛擬和現實的融合,以數字代碼重新演繹千年文明。現場直播通過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漢廣播電視臺的抖音、微博、視頻號等平臺同步直播,據不完全統計,在線觀看人數超120萬人次。
“這件飾件2014年元旦出土于盤龍城楊家灣17號墓,由515片幾何形綠松石與6枚含金量超70%的金片精密拼接而成:綠松石鋪陳神獸身軀,金片勾勒眉眼獠牙。其以大漆為粘合劑,經研究可復原為獨體一首雙身龍形器,既是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物證,也是二里頭至商代“綠松石國玉”傳統的實物見證。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AI數字人院長娓娓道來。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AI數字人院長形象)
紅巷“苗苗”志愿者傅琬悅以傳承者的身份分享了青少年參與紅色文化實踐心得;武漢博物館副館長丁燕,以文物修復為案例,展現了武漢博物館人對歷史使命的守護和擔當;活動主會場的晴川閣代表們,現場發起了“武漢文博發展倡議”,號召全市博物館以破界思維推動創新,讓“博物館之城”迸發勃勃生機。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正以“博物館之城”建設為使命,探索文物保護、科技賦能與公眾參與的新路徑。本次活動不僅為市民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更以創新理念為引領,憧憬武漢地區博物館的美好未來。
這份憧憬在同期揭幕的《濤聲依舊 換了人間——武漢治水歷史文化展》中具象延伸。由晴川閣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與武漢市江灘管理辦公室聯合策劃的展覽,以水文變遷為軸,串聯起大禹"平水土、定九州"的遠古智慧與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的當代實踐。當防汛抗洪的史詩圖卷在晴川閣主樓徐徐展開,這座守護江城千年文脈的博物館,正以水為墨書寫著新的注腳——歷史的守護者亦可成為未來的構筑者。
從數字館長演繹的虛實交響,到明代市集喚醒的時光記憶;從紅色基因的青春傳承,到文物修復的匠心堅守——這場根植崔顥詩境的文化盛事,恰似長江奔涌的浪潮,既激蕩著守護文明的回響,更澎湃著智創未來的強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