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
內蒙古首個
以中國釀酒文化為主題
兼具歷史性、知識性
文旅與研學于一體的博物館
在東勝建成
今天和融融一起去逛逛~
(點擊觀看視頻)
在鄂爾多斯酒業園金樽廣場,“藏”于廣場地下的鄂爾多斯酒文化博物館,正以7000余平方米的空間,悄悄醞釀著一場關于酒與文明、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記者剛踏入金樽廣場,視線便被中央的巨型酒樽雕塑牽住。陽光掠過雕塑的青銅紋路,光影流轉間,“金樽盛酒”的意象格外鮮明;四周六座復刻的古代青銅酒具雕塑靜靜佇立,爵、觚(gū)、斝(jiǎ)的造型里,仿佛能聽見千年前的碰杯聲。
這些地上的“序曲”,早已為地下的“正章”埋下伏筆——這里不只是一座展館,更是一處串聯起歷史與當下的文化驛站。
拾級而下,4000多平方米的展陳區漸次展開,現代科技與傳統酒韻的碰撞撲面而來。沒有刻板的“博物館面孔”,這里的每一處設計都在邀請訪客“沉浸式入戲”。
第一展區“酒韻綿長映華夏”像一部立體的酒史紀錄片。從新石器時代陶甗(yǎn)中殘留的酒漬樣本,到復原的唐宋酒肆里飄動的“酒旗”,再到明清酒器上鏨刻的市井故事,實物、場景與光影技術交織,把華夏酒文化的起源、釀酒技藝的迭代、酒器的演變講得活靈活現。
轉至“酒曲流觴淌草原”,視角聚焦草原深處。蒙古族皮囊酒壺的皮質肌理仍帶著歲月的溫度,配合投影中牧民圍坐釀酒的場景,鄂爾多斯酒文化的獨特基因清晰可見:它既有馬背民族的豪邁,又藏著與中原酒俗交融的細膩。
講解員指著一件當地征集的清代酒具說:“這些展品都帶著草原的記憶,是鄂爾多斯酒文化最鮮活的‘身份證’。”
“醉美鄂爾多斯譜新篇”展區里,藏著酒文化的“當代生長記”。傳統蒸餾技藝的現代改良模型、適配年輕審美的酒器設計、酒文化融入城市文旅的規劃圖……展陳用低調的方式訴說著,這片土地的酒文化,從未停留在過去,正以新的姿態融入當代生活。
最令人期待的,是“酒韻禮敬未來”的互動體驗區。時光長廊里,燈光隨腳步變幻,投射出從商周宴飲到未來酒文化社區的場景變遷;5D飛行影院里,戴上眼鏡便能“穿越”到想象中的未來酒旅小鎮。更貼心的是“文明飲酒”互動角,通過情景問答和小游戲,讓“以酒為禮、適量為尊”的理念自然浸潤人心。
鄂爾多斯酒文化博物館負責人董小軍介紹,館內陳列有從石器時代到近現代以來的各類陶器、青銅器、瓷器、金銀器等與酒和酒文化有關的展陳藏品500余件,串聯起酒與歷史、酒與文學、酒與文化、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了解璀璨多彩的中華文化和北疆文化的又一窗口。
作為一家有著70余年建廠歷史,與城市同名的民族品牌,鄂爾多斯酒業歷時10余年籌備建設,打造了內蒙古首個以中國釀酒文化為主題,兼具歷史性、知識性,文旅與研學于一體的酒文化博物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研學區,更準備了釀酒技藝體驗、酒器考古模擬等活動,讓傳統工藝的傳承,在孩子們的動手實踐中生根。此外,訪客可先在此讀懂酒的“前世”,再走進周邊的現代化釀酒車間看酒的“今生”,最后在品鑒區感受酒的“當下”,形成從文化認知到產業探秘的完整文旅鏈條,成為鄂爾多斯文旅產業矩陣的又一亮點。
點擊圖片導航到達
鄂爾多斯酒文化博物館
預約參觀電話
0477-5822999
約起來
金樽之下
共赴一場
酒香四溢的文化盛宴吧
(記者:曹慧 張甫丞 實習生:楊昌恒)
編輯:魯敏 審核:韓改琴 朱少立 孫云霞
校對:魯敏
新聞熱線:0477—8139311
聲明:東勝區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者,本平臺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