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譚嗣同慷慨就義,他的妻子李閏性子貞烈,得知消息就要隨丈夫而去,而譚嗣同的父親一生謹小慎微,譚氏家族在瀏陽也獲得名門望族的評價。
作為家族第一個青年舉子,官海沉浮40年的譚繼洵能夠官至湖廣總督,自然是一路走來充滿不易,結果誰曾想他的兒子反而是俠義風范,古道熱腸的事情做了不少。
雖然譚繼洵希望兒子也能像他一樣從一介布衣一步步積累,但譚嗣同屬實沒這個天賦,考試考了十年,沒有中過一次科舉,最后是譚繼洵花錢為他捐的官。
所幸譚嗣同大器晚成,十幾歲的時候沒獲得什么名聲,到了29歲,馬上而立的年紀卻突然開竅,跟著父親調任游歷山河,親眼目睹民眾疾苦,發誓要做出一番事業。
這才有了1895年被《馬關條約》震醒的譚嗣同,他為此痛哭流淚,寫下“天下何處是神州”的詩句,變法運動也揭開序幕,譚嗣同的名聲可謂是瞬間擴散。
而來到1898年,光緒頒布詔書,譚嗣同入京覲見,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為轟轟烈烈的一個月,全國各地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一座小院,商討天下大事,就算朝不保夕也沒能動搖這群讀書人。
遺憾的是,這一個月過去之后,譚嗣同等人就被逮捕入獄,親眼見到兒子慷慨就義的譚繼洵專門寫下挽聯,對這位父親來說,心中或許也是自豪悲涼相互摻雜。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譚嗣同慷慨就義之后,唐才常、陳天華等人沿著他的道路繼續前行,可以說譚嗣同一身熱血開啟了下一個嶄新的時代,當然,對于他的妻子李閏來說還是無法接受。
兩人雖然是父母之命走入婚姻殿堂,可確實感情深厚,遺憾的是,兩人的孩子早早夭折,譚嗣同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頓時讓李閏失去了念想,認為不如隨丈夫而去。
所幸心中同樣悲傷的譚繼洵還算清醒,不愿意自己兒子一家人到最后落個這樣凄慘的結局,一狠心讓李閏搬到了偏院,希望她能夠逐漸忘記這件傷心事。
結果李閏整日郁郁寡歡,輕生的想法還是很重,譚繼洵為此憂心不已,生怕哪天一個不注意又要給兒媳婦收尸,最后苦思冥想,總算是有了一個辦法。
譚繼洵找到譚嗣同的二哥譚嗣襄,將譚嗣襄的孩子過繼在譚嗣同名下,然后對李閏說現在她有了責任,那就是把這孩子養大成人,繼承譚嗣同的遺志。
這才讓李閏重新有了追求,不再提輕生的事情,而譚嗣同赴京變法留下的家書,也就成了譚家的家訓——“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
可見譚嗣同雖然遺憾離世,但后繼者卻是非常多,家學淵源也沒有斷絕,他秉持的革新精神,一代代慢慢傳了下來,算是歷久彌新。
參考資料:
笑傲生死、肝膽日月,譚嗣同求仁求法的“俠”與“義”丨家傳·湖湘家風故事丨紅網
#律艦帶你創作優質微頭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