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朱好古及其白衣觀音圖論略
李德仁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遺存豐富,造詣之高,世界共為推重。中國繪畫形式主要分壁畫和卷軸畫兩大類。而壁畫遺存最多集中處,一在敦煌,二在山西。尤以山西壁畫不僅歷史跨度大,形式題材內容豐富,且多大幅宏制,技藝精湛,美術史冊多所彪炳。其中芮城永樂宮壁畫堪稱代表,世號“東方藝術之冠”。現今永樂宮壁畫作者題記,部分尚存,其中赫然寫有“禽昌朱好古”的名字。.
永樂宮是道教全真派元代最盛時期創建的三大祖庭之一。全真道以唐代呂嵓為始祖,金代王嚞繼承呂嵓道法系統而創全真道,王嚞七大弟子(全真七子)之一邱處機曾被成吉思汗詔見,尊以師禮,“錫之虎符,副之璽書。”并降圣諭,令其“管著者”(掌管)“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見《元史·釋老傳》及《長春真人西逰記·附錄》)。邱處機去世后,其弟子們宋德芳、尹志平、李志常、潘德沖(任“河東南北兩路提點”道官)等,在元廷“有敕”支持下,建全真道三大祖庭,以奉祀呂嵓、王嚞、邱處機。呂巖為河東永樂縣人,故在其地建大純陽萬壽宮,俗稱“永樂官”,是為“東祖庭”。其工程始于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到元世祖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歷時十五年,三大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初步落成,接著是其他輔助建筑工程,其后彩塑及繪制壁畫亦前后歷時數十年。。(參見元·王鶚《大朝重建大純陽萬壽宮之碑》)永樂宮的建制地位極高,所以壁畫彩繪亦必請高手制作。而朱好古的大名,現仍可見于純陽殿的畫家題記中。
永樂宮三大殿的壁畫題記,后殿重陽殿中的已全失,前殿三清殿僅存東壁的題記,只有中殿純陽殿的畫家題記兩處完整保存至今。其一在殿門西側南壁畫面上:
“禽昌朱好古門人,古芮待詔李弘宜,門人龍門王士彥,孤峰待詔王椿,門人張秀實、衛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誌。”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局部)
主像是后土頭冠上坤卦為證
其二在殿門東側南壁畫面上:
“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絳陽待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德新,洞縣曹德敏。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陽日工華謹誌。”
按:禽昌為山西襄陵縣之古稱。因其地為春秋時霸主晉襄公陵墓所在地,西漢初置襄陵縣,南北朝時期改為禽昌縣。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恢復襄陵縣。解放后與汾城縣合并,今稱襄汾縣。明嘉靖刊《山西通誌》卷三十載云:
“朱好古,元時襄陵人,喜畫山水,於人物尤工,宛然生態。與同邑張茂卿、楊云瑞俱以畫名家,人有得者若拱璧,當時號襄陵三畫。”
嘉靖距元代不遠,所載可信。據此可知朱好古山水人物俱精,而人物為最。從遺跡來看,其畫道釋人物最勝。永樂官純陽殿壁畫為其弟子們所繪,描寫呂嵓平生故事,畫面人物與背景山水皆頗精采,可以概見朱好古畫風之傳授。此殿兩處題記特起首標名“朱好古門人”,元代題記習慣,領班作壁畫者題記前面不標某某的門人,除非在同一寺廟中已有其師父制作了壁畫,方首標師父的“門人〞。故我們認為朱好古那時也曾在永樂宮制作過壁畫。我們看三清殿壁畫有東壁題記,寫明東壁為“河南洛京勾山馬君祥”等人“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所繪完成,而西壁大約同年完成,西部南壁現存白虎星君圖已經后世重新修復補畫,有鏟削補涂痕跡,原題記應在此處,(與純陽殿西壁題記位置同)可惜已失。元朝規定禮儀制度“尚右”,即以西為上位,(宋、明欽定“尚左”,與之不同)細看西壁所畫玉帝、后土及諸神眾,更為莊嚴生動精采,與東壁畫風不同,筆法挺勁生動,圓筆長線中,時有頓挫方折,多與純陽殿人物相似而更勝。因而我們推斷,西壁應該就是朱好古帶領門人所繪制。
朱好古壁畫藝術元代名氣很大,弟子門人眾多。山西稷山縣小寧村元代所重建興化寺,壁畫即朱好古與弟子張伯淵等所繪。畫藝極高,遠近聞名,所以后世人們稱之為“神畫寺”。據1926年清華大學任教的李濟曾前往考察報告,興化寺尚存前中后三殿,中后殿有壁畫遺存,十分精美。后加拿大人懷履光派兩名中國籍學生前往興化寺詳細調查,發現后殿北壁上尚存有“襄陵繪畫待詔朱好古,門人張伯淵……”等題記。(參見《北京大學國學門月刊》卷一)
由于興化寺壁畫名氣之盛,民國時期古董不法商人企圖盜賣國外以牟利。其中《彌勒佛說法圖》(又稱《帝后削發圖》)流失海外,現藏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高5.22米,橫長11.11米。另有《七佛圖》運到天津被愛國學者們發現堵截收回,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高3米余,橫長33米,面積100平方米。其上有題記:
“時大元國歲次戊戌秋蓂生十四葉口工畢。”
興化寺《彌勒佛說法圖》(局部)
興化寺《七佛圖》(局部)
現藏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戊戌為元成宗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蓂為瑞草,相傳堯時生于庭,每月十五日前每日生一葉。十四葉即指十四日。此壁畫較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完成早二十七年,當為朱好古較早期之作。永樂宮三清殿壁畫為較后期所作。朱好古的道釋人物壁畫大幅巨制,尚保存于國內和北美。其恢宏杰出的藝術風采,七百多年后,人們尚可飽覽。由干朱好古作品的世界影響,中外人士每把朱好古與意大利米開朗其羅,并稱為“中西兩大壁畫巨匠”。 朱好古精于畫人物,兼長于山水。我于1986年起應邀參加王朝聞先生主編的《中國美術史》(十二卷本),我分工負責撰寫的是元代壁畫藝術和元代史論著述兩部分。當時對朱好古作了認真研究,但因史料有限,只作概略總結,尤其查遍各個博物館,因為沒有發現見到朱好古的卷軸人物畫而深感遺憾。如今非常幸運的是,從參加撰寫《中國美術史》到現在,時隔近四十年了,我已年進八十,于近日竟然在山西發現了一幅朱好古的絹本人物畫真跡《白衣觀音圖》。
《觀音圖》 全景
此圖高38厘米,橫寬30厘。在細絹上畫水邊巖上,觀音女像站立,著白衣飄然,高髻覆巾。右手下垂執凈瓶,左手執細柳枝,身材婀娜婉轉自然,而精神振卓,面容端莊嬌好。.巖后偏右畫翠竹成林,高低錯落。畫面古舊,滿幅一層厚厚的包漿,一看即知為數百年前傳世之物。畫幅靠右邊的竹杯下部竹竿上,書寫米粒大的落款三個字:
“朱好古。”
在畫面樹干竹竿或隱秘處小字落款,這是宋元人寫款題名的常見形式。到明代及以后則不再流行。我用放大鏡細看題字的墨色,及筆性,與畫面竹竿竹葉等筆墨相同,當是與畫同時同一人所完成。所以“朱好古”三字乃為此畫作者所題。
《觀音圖》 局部 竹林
《觀音圖》 局部 竹竿上“朱好古”簽名
此畫用絹,是一種細而較疏的“雙絲絹”。雙絲絹在宋元時代最流行。然宋代雙絲絹較厚而密,元代雙絲絹則較薄而疏。此畫用絹符合元代絹的特點。
圖中觀音身材婉轉欣長,而臉形較圓,亦是元代畫女子面形的特點。唐人畫仕女臉形較圓,宋代仕女則臉形較瘦長,元代貶宋而尊唐,故仕女臉形多圓。明代則又反元而復宗宋風,臉形較瘦。此圖觀音圓臉形,是元代特征。圖中圓臉而下巴微尖,這與故宮藏興化寺《七佛圖》中跪侍菩薩及侍立菩薩的臉形非常相似,且二者鼻梁皆較直,口形較小而飽滿,眉上彎,眼縫較窄而有情,作“鳳眼”狀。二者應證,知此觀音圖符合朱好古仕女畫風特點。
從體形看此幅圖中觀音雖為女像,身材修長委婉,卻挺俊有力,且赤足大腳,陽剛內蘊,隱含著一種丈夫氣概。這亦是遠宗唐人,乃元代畫風時代特征。明代及以后畫觀音則漸體形柔弱纖細,腳亦漸瘦小,甚至不畫赤腳,文化更替,導至審美風氣大變,觀音便完全女性化了。
《觀音圖》 局部 觀音圖
觀音圖像,實乃中國文化之一重要載體。佛教自漢代進入中國,初并不被中國民眾所接受。中國自老子、孔子時代起,即以道德之信仰取代了上帝信仰。戰國諸子百家包括法家,都極重吸收道文化。漢劉邦以道得天下,故從西漢初即確定“以道治國”。后世延之。魏晉人如慧遠等改造佛教,始以澈悟中國之道為成佛標誌,于是佛教中國化。佛門主于修道,方引起各個以道治國的帝王們重視,接著魏晉佛教大盛。漢與唐,都是以道治國的典范,藝術作品是時代文化精神的載體,故漢唐藝術包括繪畫彫塑等,大道內涵,遂具恢宏壯偉氣象。佛教既以悟道為成佛,天道無情,故佛亦無情。然人類不可能無情。人們希望既悟道而不要無情,于是觀音菩薩另成典型,即既澈悟大道而仍有情,是道與情合一的化身。故觀音在民眾中更覺親近,遂多塑造為女身。
《觀音圖》 局部 觀音像
唐代道文化最盛,故觀音形象雖女身而多偉岸,氣勢蓄涵,臉形多豐滿呈圓臉盤。。宋代理學興起,崇儒貶道,道文化漸衰,故宋人繪畫彫塑形像漸缺少天道之恢宏超邁意識,觀音形像漸多纖弱如少女,臉形多瓜籽臉或堅長的鴨蛋臉。元代道文化轉盛,特別是全真道及佛教的轉興影響,導至元代壁畫彫塑重現雄宏氣象。所以元代藝術中的觀音形象,及婦女形象復有似于唐代造形,多為豐滿的圓臉盤。明代以來復重理學,道文化更衰,藝術中的恢宏氣度頓然漸失,畫觀音復如宋之纖瘦,甚而過之了。我們看此幅白衣觀音圖,圓臉盤,身材婉轉而長軀挺勁,蘊含一種俊杰氣概。全無柔弱爢軟之感。正是典型的元代特征。這些都與朱好古畫風相符。
再看圖中觀音服裝,以白粉染就,七百來年不變色,用的是上好的蛤粉。衣紋用細線密集勾出,使衣服有貼肉之感,這亦是邁宋宗唐,用的是唐代曾流行的〝曹衣描”法。曹衣描首創于北齊曹仲達,唐時與吳道子的“柳葉描〞并為流行。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中有“論曹吳體法”一篇云:“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后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曹衣描實是以細密之筆,畫出緊貼體膚的薄衣,充分展現人的體形姿態。朱好古此觀音形象筆法細密而稠疊,從而使觀音的體態華現,是典型的曹衣描精作。而衣袂有生動隨風飄舉之勢,則已兼融了吳帶當風之趣。在宋元繪畫中,都屬完美造形。明代以下難得有此了。
圖上有古收藏印數枚。右下角一方印約二公分見方,印文已辨識不清。左邊下角一方印,亦須待儀器辧識;其上有一豎長方印,其印文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細審乃清初大收藏家安岐(字儀周)真印,是經安岐舊藏。可知此圖為留傳有緒之物。
《觀音圖》 局部 左下部收藏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
總之,此幅絹本《白衣觀音圖》是目前所見元代壁畫大家朱好古傳世卷軸人物畫的唯一真跡杰作。應當引起美術史家的重視。余數十年對中國畫研究鑒賞,所見觀音之圖無數,像朱好古如此精美的觀音圖像,實屬罕見。觀覽興嘆之余,乃題五古一首誌緣:
《題元人朱好古絹本白衣觀音圖真跡》
丹青朱好古,元季擅高名。
跡留興化寺,名載永樂宮。
茲幅圖細絹,觀音現真形。
飄媱絕世姿,慈睿渡人情。
蒼翠青巖際,名題竹竿中。
余今幸見之,欽然拜高風。
三晉多遺寶,此圖良可崇。
歲在乙巳立夏于存道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