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發射!中國航天又要搞大事情,這次目標是小行星!
5月18日,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按計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注等工作后,順利轉入發射區,后續將按計劃開展各項功能檢查、聯合測試等工作,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
據可靠消息,天問二號預計將在5月29日左右發射。這次任務將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執行,就是那個已經發射超過100次的勞模火箭。
它也是我國首個發射次數超100次的單型火箭,火箭全長54.838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米,三子級直徑3.0米,整流罩直徑4.0米,起飛重量425.8噸,標準運載能力5.1噸。
沒錯,在新聞中,執行天問二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在14日由技術區轉移到了發射區內,還特別指出已經完成了吊裝以及對接任務。也就是目前可以進入臨射狀態了。
這次任務簡單來說就是一箭雙雕。
首先要去小行星2016HO3那里打個卡,不僅要繞著它飛,還要順手帶點土特產采樣返回回來。然后還要順路去看看主帶彗星311P,對它進行伴飛探測。整個任務周期長達10年!
2016年,美國的巡天望遠鏡首次發現了小行星2016HO3,這顆小行星直徑不大,約40到100米,自轉周期28分鐘。巧合的是它和地球有著接近1:1的軌道共振,它的公轉周期接近36天,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穩定的地球準衛星。
為什么不再像天問一號去研究火星,而轉變方向,卻要研究這些小行星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些小行星就像是太陽系的“時間膠囊”,保存著46億年前太陽系剛形成時的原始信息。特別是2016HO3這顆小行星,科學家們懷疑它可能是某次遠古時期撞擊事件后,被撞擊飛出去的碎片!
而311P是一顆主帶彗星,是美國在2013年時候用巡天望遠鏡,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離發現的一顆拖著多條塵埃尾,外觀和彗星十分相似的小天體。后來通過連續的觀測,發現這顆主帶彗星不僅有小行星的穩定軌道,還會偶爾釋放塵埃。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七顆主帶彗星,直徑約為480米,軌道周期約3.42年。
在這次同時曝光的一張天問二號團隊在發射場的合影中,圈叔發現了兩個熟悉的身影。一個是行星探測工程總師張榮橋,還有一位就是天問二號總設計師張熇。
還記得6年前那個刷屏的畫面嗎?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時,張熇激動地握著葉培建院士的手掩面而泣。這個瞬間,完美詮釋了中國航天人的執著與付出。
張熇總師1993年從北航畢業,一直默默耕耘在航天一線。從月球到小行星,她帶領團隊不斷突破技術難關。這樣的航天人,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這一次,張熇再次出征天問二號任務,相信又將實現我國航天領域的新高度。
但你以為這就完了?其實天問二號只是個開始,后面我們對外地行星的探測將會越來越密集,像探月計劃以及載人登月暫且不提,我們就說說目前已知的天問三號和天問四號任務規劃吧。
天問三號計劃2028年發射,要去火星“挖土”帶回地球!這要是成功了,中國將成為首個實現火星采樣返回的國家。
天問四號2030年前后發射,目標直指木星系!
也就是在天問二號任務執行過程中,天問三號和天問四號就已經出發了。為什么要這么拼?除了科學價值,小行星探測還有更現實的意義。比如行星防御。萬一哪天有小行星要撞地球,我們得知道怎么對付它。還有就是資源開發,雖然現在技術還不成熟。
最后說點圈叔的心里話:看著中國航天一步步從跟跑到領跑,真的特別自豪。從月球到火星,再到小行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讓我們共同期待天問二號的精彩表現,也向所有默默奉獻的航天人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