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冀先生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內蒙古工作隊創始人之一,河北工作隊隊長兼鄴城考古隊隊長。在1983年以前,徐光冀先生隸屬漢唐考古研究室內蒙古工作隊。考古工作重點一直是在內蒙古地區,曾為中國北方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的發掘和研究做出過重要貢獻。
徐光冀先生(2022年5月)
內蒙古工作隊成立于1959年,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以后改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置最早的幾個隊之一。首任隊長為劉觀民先生,徐光冀先生任學術秘書。可以說,徐光冀先生是內蒙古工作隊元老,是創始人之一。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徐光冀先生側重內蒙古東南部地區,調查和發掘了一系列重要的遺址和墓地,絕大多數屬于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代,并撰寫了一系列學術論著,提出了富有創見的新觀點,推進了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先秦以前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一、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
徐光冀先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特別是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
(一)新石器時代
1960年,劉觀民、徐光冀等先生在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巴林左旗烏爾吉木倫河流域調查,同時也調查了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等地,為進一步有目的、有重點地開展田野發掘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后決定重點在昭烏達盟地區開展考古工作。
1961年7月考察內蒙古寧城縣遼中京遺址
左起:汪義亮、徐光冀、劉觀民、鄭文蘭、趙信、馮孝唐
1957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文物工作組曾對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進行過考古調查;1960~1961年,徐光冀先生等會同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對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進行過兩次調查。1962年5~7月,徐光冀先生主持發掘了富河溝門遺址,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富河溝門遺址共有“灰土圈”150余個,都分布在山腰,東西排列有序。本次發掘共布探方12 個,共發掘12“灰土圈”,發現37座房址。房址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房屋中央有方形灶。南向。出土陶器以夾砂黃褐色陶為主,泥片盤筑,壓印“之”字形弧線紋為主,篦點紋為特色,器類有筒形罐、缽、圈足器、小杯等。此外還有石器和骨器。還發現只灼不鉆的卜骨。徐光冀先生根據遺跡和遺物的新發現,敏銳地認識到富河溝門遺址的器物群獨具特色,是不同于紅山文化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1961年秋在內蒙古巴林左旗調查
后排:徐光冀(左三)、汪義亮(左六)
(二)商周時代
1959年,劉觀民、徐光冀先生等曾對昭烏達盟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初步認識到日本學者提出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可能存在內涵不同的兩種文化遺存的情況。為了更好地區分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類型,1960年4~6月,劉觀民、徐光冀先生等對赤峰近郊的藥王廟遺址和夏家店遺址進行了試掘。在藥王廟遺址布設4條探溝,發掘約70平方米。發現房址2 座,遺物以夾砂灰陶和褐陶為主,繩紋和繩紋加劃紋為主,器類主要有鬲、甗、鼎、罐、盆、尊、甕、缽、豆等。在夏家店遺址,發掘270平方米,分4個地點。明確區分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與藥王廟遺址基本相同。夏家店上層文化發現地面房址3 處,半地穴房址2處,灰坑20個,墓葬10座。陶器均夾砂,陶質粗松,火候低,多呈紅褐色。以素面為主,罕見紋飾,器類有鬲、甗、豆、罐、缽、盆等。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陶器等器物群的變化,發掘者首次將當地的青銅文化明確區分為相當于夏商時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相當于西周春秋時期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糾正了日本人的錯誤認識,從田野發掘中解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問題,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1961年4~6月,劉觀民、徐光冀先生等主持對寧城南山根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灰坑1 個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灰坑14個、墓葬9座;1963年4月徐光冀先生主持對赤峰蜘蛛山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和戰國至漢初的四種文化遺存。這兩處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進一步確認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的相對年代,豐富了對這兩種青銅文化內涵的認識。
1974年春季至1977年,劉觀民、徐光冀、劉晉祥先生等主持發掘敖漢旗大甸子墓地。截至1977年,陸續發掘了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700座,隨葬陶器常施彩繪。所出、爵的形制與二里頭文化相似,某些彩繪與商周銅器有一定聯系。1983年5~6月,劉觀民先生等對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進行補充發掘,連同前幾年的發掘總計墓葬已達800余座,獲得該墓地基本完整的資料。這是目前唯一基本全面揭露且發表資料較為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對于探討其社會結構和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1976年夏在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遺址
中:徐光冀
此外,徐光冀先生較早關注到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的重要學術價值。1964年,徐光冀先生主持對赤峰英金河、陰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進行了調查,并做了較為詳盡的測繪。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工作。內蒙古工作隊曾于1964年發掘新店石城址,1974年發掘西山根石城址。徐光冀先生共實地調查了43座石城址。在陰河和英金河沿岸,從西向東,可以明顯看出有三組石城址群。其中遲家營子石城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是43座石城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可能是這組石城群的中心。這些石城址都是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修建的,是具有防御性的城堡。
二、主要學術研究成果
徐光冀先生對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先秦時期考古學一直情有獨鐘,撰寫了諸多論著。現擇要述論如下。
1980年,徐光冀和劉觀民先生根據赤峰市郊水泉遺址、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沈陽市郊新樂遺址的發掘成果,對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富河文化、新樂下層文化等三種考古學文化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概述;指出“在科學發掘的基礎上,對比著概括這三種文化的各自特征,只是作為從‘細石器文化’的范疇中區分不同考古文化的一次嘗試”。文中指出在巴林左旗烏爾吉沐淪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早于富河文化,是一種新的認識。
烏爾吉沐淪河(又稱烏爾吉木倫河)是巴林左旗境內最重要的河流。徐光冀先生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認為烏爾吉沐淪河存在三種史前文化:金龜山一期文化、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首次提出了金龜山一期文化的概念,并側重對金龜山遺址進行了詳細介紹,認為金龜山一期文化與興隆洼文化時代大體相當;金龜山二期遺存為富河文化。并意識到一類陶缽(紅頂缽),與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同類器極為相似,“說明三者在這個地區曾有并存相遇的機會”。
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青銅文化研究在20世紀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區分開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徐光冀先生等專門對兩種文化的文化內涵和年代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認為在認同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族稱、古史中的方國不能簡單等同的觀念的前提下,還是要從考古發現與古史記載的聯系中去考察一定地帶歷史的變化。因此,認為夏商時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可以稱為“先燕”;而兩周時期的夏家店上層文化與古史記載的“東胡”(山戎)的指稱相當。但不能說只有與已知的夏家店上層文化面貌完全相同的才是“東胡”(山戎)。
在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甸子墓地中,一共發掘了640座有陶器隨葬的墓,其中出彩繪陶器者達200多座墓,共發現彩繪陶器400多件。彩繪陶器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隨葬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徐先生遵循蘇秉琦先生關于大甸子墓地考古報告整理的意見,用類型學方法,從彩繪畫面分析和紋飾分析兩個方面,對大甸子墓地出土彩繪紋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20多種有“目”紋陶器,類似“饕餮”紋,只出在16座墓葬中。除一座為二等墓外,其他墓都是壙長2.2米以上的一等墓,規模較大,大多集中在一個塋域。而且隨葬陶鬶、陶爵的墓,13座中的7座也在這個塋域內;墓葬中貝的隨葬數量也最多。這些特征表明這個塋域應是整個大甸子墓地中既富且貴的家族塋域。墓主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彩繪陶作為禮器,在夏家店下層文化中是普遍現象。
“區系類型論和古文化、古城、古國論以及古國—方國—帝國論等學術思想,是蘇秉琦先生生前對中國考古學的重要貢獻。”為紀念蘇秉琦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徐光冀先生依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對遼西地區新石器至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在距今8000年前,興隆洼文化一枝獨秀;同時還有一種素面陶文化,或許略早于興隆洼文化;在距今6800~6000年,趙寶溝文化和早期紅山文化并行。在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至少有紅山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興隆洼文化晚期四種遺存同時存在過;在距今6000~5500年,以彩陶為特色的紅山文化一統天下;在距今5500~5000年,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晚期紅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并存。紅山文化此時進入了“古國”階段;此后存在一段空白期。在距今4000~3400年,夏家店下層文化統治此區域,既有中心性聚落,又有統一規劃的“石城”群。“夏家店下層文化稱為‘方國’,既能體現其規模,又突出了它的古文化根基。總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方國’已不同于晚期紅山文化的‘古國’,在它統治的范圍內,結構更復雜,各區域的聯結更緊密。”此后,“遼西區又經歷了魏營子—夏家店上層等多種文化的并存,直至同遼西區古文化有著親緣關系的燕文化之確立,這中間跨越了千年左右的時間,其結果是遼西區與內地的連接愈益緊密,為最終將遼西區納入秦帝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蘇秉琦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了區系理論。徐光冀先生《區系理論在遼西地區的實踐》一文,概要介紹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為研究邊疆地區民族考古及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課題,在遼西地區所做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以及在蘇秉琦先生及其考古思想指導下,為區系理論研究所做的貢獻。同時,也梳理了蘇秉琦先生倡導的多次專題學術會議和遼西地區考古工作成果所展現的遼西地區“古文化—古城—古國”至“古國—方國—帝國”的發展道路。最后提出了今后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目標。不僅要填補這一地區的學術缺環,而且要爭取編寫遼西地區史前史。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是總結1950~1980年這三十年考古工作的集大成者,是十分重要的考古文獻資料。徐光冀先生曾參與編著《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一書,撰寫《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含新樂下層文化、新開流文化、小珠山遺存)、《紅山文化的新發現》、《富河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內蒙古和新疆原始文化的調查》等,這些都是北方地區十分重要的考古成果。其中關于富河文化,是當時最為權威、最為全面的新資料,并明確了“富河文化”的命名。富河文化是內蒙古東南部地區繼紅山文化之后所識別出來的又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徐光冀先生還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詞條的編寫。其中《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文化》介紹了東北地區新樂文化、小珠山遺存、新開流文化、昂昂溪遺存;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紅山文化、白斯朗營子遺存和富河文化;內蒙古西部地區的阿善遺存和大口一期遺存;新疆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調查資料。此外還有《紅山文化》《小珠山遺址》《新樂遺址》《新開流遺址》《富河溝門遺址》《白斯朗營子遺址》《大口遺址》《青銅短劍墓》等。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
三、重要學術貢獻
在20世紀后半葉,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工作隊長期在內蒙古東南部地區進行先秦時期考古調查、試掘和發掘工作,識別出一系列考古學文化: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白斯朗營子遺存(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等,基本確立了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序列(僅缺銅石并用時代),極大地推動了該地區先秦考古學的研究。擴而言之,在20世紀后半葉,在整個東北亞地區,赤峰地區的先秦考古學文化的序列最為完整清楚,無疑可以作為其他地區先秦考古學研究的參考標尺。徐光冀先生作為內蒙古工作隊的創始人之一,從1959年至1983年一直耕耘在內蒙古東南部地區,為先秦時期考古發掘和研究曾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發現并命名富河文化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北方的新石器時代諸遺存通常被籠統地稱為“細石器文化”。內蒙古工作隊的先賢們致力于對“細石器文化”的辨析和拆分。其中富河文化是我國學者繼命名紅山文化之后,首次依據田野考古發掘資料,從籠統的“細石器文化”中識別出來的新的考古學文化,學術意義重大。一方面從實際工作中打破“細石器文化”的不科學命名方式;另一方面為以后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新開流文化等識別提供了重要借鑒。
細讀文獻不難發現,除了識別出“富河文化”本身學術意義重要之外,徐光冀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能精細地清理出多層疊壓的房址,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是精細化發掘的典范。這不僅是展示徐先生過硬的田野考古發掘技術,更重要的是,我們體悟到老一輩學者精益求精認真工作的態度。想到當下田野發掘工作中考古界浮躁的風氣,更讓我輩對徐光冀先生當年的工作肅然起敬。
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富河溝門遺址第一次發掘資料遺失不全。徐光冀先生一直致力于富河溝門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整理工作。在徐光冀先生的多方爭取下,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于2013年再次啟動對富河溝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項目領隊為朱延平研究員。董新林作為執行領隊,帶著碩士研究生馬小飛和巴林左旗博物館左利軍對富河溝門遺址進行了補充發掘,清理出上下疊壓的房址,獲得了一批新的重要考古資料。目前擬在徐光冀先生指導下,由內蒙古二隊將新舊資料擬合,盡快編著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二)辨析出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
19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將赤峰地區的青銅文化籠統稱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劉觀民、徐光冀先生等通過對赤峰藥王廟、夏家店兩遺址的試掘,認識到“所謂‘赤峰第二期文化’實際上包括兩種文化因素”。并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陶器群的不同,第一次明確地將所謂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區分為相當于夏商時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相當于西周春秋時期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從田野發掘中解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問題,使這一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考古發掘和研究資料證明,這一劃分時至今日,仍然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是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最為重要的青銅時期考古學文化。尚有諸多重要的學術問題有待究明。21世紀以來,關于這兩種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略顯沉寂。
(三)推進學科發展
徐光冀先生始終關注考古學學科的發展。不論是在內蒙古工作隊,還是離開內蒙古工作隊,徐光冀先生一直心系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先秦時期考古發掘和研究,并給予建議和支持。徐光冀先生踐行蘇秉琦先生提出的“區系類型論”“古文化—古城—古國”“古國—方國—帝國”等學術思想,為先秦時期東北地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學科建設做出過重要努力。
以徐光冀先生為代表的一代考古學者熱愛田野考古,辛勤耕耘,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其諸多具有標志性的學術成果和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為后學樹立了良好的學術風范。
附記:筆者于1993年7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內蒙古工作隊。承蒙徐光冀、劉觀民、劉晉祥、楊虎、朱延平等先生們的關愛,曾任內蒙古工作隊第三任隊長(1996~2003年);后改任內蒙古第二工作隊隊長(2003年3月~2024年5月)。在考古研究所三十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中,深得本所前輩學者的教誨和關心。徐光冀先生曾多次對我的考古發掘工作和學術研究給予中肯的建議和切實的關照。借此機會,對徐光冀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草擬拙文,可能沒有全面體現徐光冀先生的學術成就,但我胸懷感恩之心,真誠表達敬意,恭賀徐光冀先生九十華誕。
本文由 孫莉 蔡鴻博 摘自《慶賀徐光冀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編委會編《慶賀徐光冀先生九十華誕論文集》之《徐光冀先生對先秦時期考古工作的重要貢獻》。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ISBN 978-7-03-081863-8
定價:380.00元
本書為慶賀著名考古學家徐光冀先生九十壽誕而作。書中收錄了先生七十年考古生涯中的故舊、同事、學生、晚輩撰寫論文45篇,內容涉及史前、夏商周、漢唐至宋元明等各時段考古學研究,還有革命文物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回憶散記等。
本書適合考古學、歷史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及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師生、愛好者參考閱讀。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