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曾經風云一時的山西王閻錫山躺在臺北臺大醫院的病床上,病痛逐漸抽走這位77歲老人的生命。
雖然醫生們還在用盡方法挽救這位臺灣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但閻錫山自己也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了。
彌留之際,關于自己的身后之事,閻錫山留下了七點囑咐:
一、喪事簡樸不要奢侈浪費;
二、來賓所贈挽聯可收,不收挽幛;
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
四、出殯以早為好,不作久停;
五、不要過于悲痛放聲而哭;
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100段和120段;
七、死后七日之內每日早晚各讀他選作之《補心錄》一遍。
閻錫山的七點囑托中,大部分都是對自己喪事葬禮的基本安排的要求。
但是其中第五條卻惹人迷思,閻錫山為什么不讓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死后大哭呢?
一、靜居草廬孤享晚年
與早些年“赫赫威名的山西王”不同,閻錫山的晚年光景,安靜孤僻的讓人想不到他曾是威風凜凜的一代軍閥。
1948年秋,解放軍兵鋒直抵太原,這時山西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解放,閻錫山的部隊也折損嚴重。
但抱著“反共死守”的信念,閻錫山還想憑“固若金湯”的太原城與解放軍相持。
解放太原前,徐向前還曾想寫信勸降閻錫山。
為了增強勸降信的分量,徐向前專門請了閻錫山的老師,一位八十歲的老秀才送信。
結果閻錫山卻不顧師生情誼,殺掉了老師,把徐向前的親筆信送到南京,以表對蔣介石的忠心。
在解放軍重重包圍之下,閻錫山伺機離開太原飛抵南京,后又隨蔣介石退居臺灣。
此時因為內戰失利,蔣介石一度“讓賢”,將總統寶座交給李宗仁“代”坐。
但蔣李二人的政治斗爭從未停止,閻錫山一度周旋于蔣李之間,一度代理內閣事務,還被任命為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然而,隨著蔣介石在臺灣重新掌權,閻錫山感受到蔣介石對自己的忌憚,選擇辭去職務,從臺北繁華的市中心移居到了偏僻荒涼的菁山。
菁山是日本殖民者留下的一處廢棄農場,這里不僅無比荒僻,雜草叢生,少有人煙,甚至連自來水、電燈這種基礎的現代生活設施都沒有。
閻錫山最初住在菁山的草廬中,但是臺灣潮濕悶熱的氣候讓閻錫山很不適應。
他懷念山西的窯洞,于是在菁山建了一個仿窯洞建筑,命名為“種能洞”。
閻錫山人生最后十年就在這里,深居簡出,著書閱讀。
晚年的閻錫山多數時候都是“閉門不出”,偶爾外出演講,接受訪談,或是邀請學者座談。
在閻錫山剛搬到菁山時,蔣介石還曾攜夫人宋美齡前去“看望”過他,后來也多次看望。
不過閻錫山專心學問,一副心境淡泊、超脫世外的神態,讓蔣介石放心不少。
從太原離開時,閻錫山將他的繼母、兒媳送往臺灣,四兒子閻志敏及四兒媳裴彬送往美國,內弟徐土琪和五兒子閻志惠去日本。
后來,也只有他的五兒子閻志惠夫婦,和大孫女閻樹榕短暫的由東京、美國回臺灣,陪同閻錫山小住。
最后,哪怕在閻錫山臨死之際,也沒有見到子女們的最后一面。
二、占山為王叱咤風云
閻錫山出生于山西五臺縣一個名門望族,家中以經商為業,早年在家中的商鋪里跟隨父親習商。
后來父子二人金融投機失敗,為了躲債逃到了太原。
當時,搖搖欲墜的清朝正在推行新政組建新軍,逃到太原,正在為自己前途彷徨的的閻錫山此時選擇了加入了西新軍的武備學堂。
在武備學堂,閻錫山表現突出,頗受重視,還被選派到日本公費留學。
閻錫山到日本后,正值孫中山等革命先輩來到日本宣揚革命救國思想,閻錫山被孫中山的革命理念打動。
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之時,他成為了同盟會的會員。
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后,閻錫山也響應革命,領導了太原起義。
在山西對抗清政府的斗爭中,閻錫山表現英勇,逐漸穩固了自己在山西的勢力。
后來又通過表達對袁世凱的支持而獲其信任,最終基本完全掌控了山西。
閻錫山在山西頒布了一系列舉措,他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整理村政,推行倡導傳統倫理道德,以村為單位建設基層網絡。
在此基礎上,閻錫山推行“六政三事”,即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剪發、天足“六政”,與種棉、造林、畜牧“三事”,兩者合一,增加山西的經濟收入。
在閻錫山的統治下,山西人民生產生活在一定程度得以恢復,山西省還獲“模范省”稱號。
動蕩的局勢里,閻錫山或是韜光養晦,或是意圖擴展,但他始終在山西“好好經營”他的基本盤。
閻錫山在山西開設了數座兵工廠,建設了豐富的槍炮兵器,擴張他在山西的軍隊。
閻錫山還推行了殘酷的特務政治,在安居樂業的表象下,閻錫山對他的反對者們也毫不留情。
三、左右逢源投機求存
閻錫山能夠在山西雄踞多年勢力穩固,除了在山西經政建設的政績與軍警特務的勢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存哲學。
閻錫山主張“存在”就是第一,他一生見風使舵、詭譎多變。
閻錫山少年時在自家商鋪習商投機,雖然最后慘淡收場背井離鄉,但對閻錫山后來的生存選擇有著深刻的影響。
領導太原起義、抵抗腐朽清廷、投身辛亥革命,是閻錫山生命里最光彩,最洋溢著理想主義的一頁,也是唯一一頁。
袁世凱篡權奪位倒復辟帝制,閻錫山立刻背叛了革命支持袁世凱,督軍禍國;袁世凱死后,又成為段祺瑞的門客。
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時,他立馬倒戈換上青天白日旗。
在新軍閥中,閻錫山也是左右逢源,今天聯馮反蔣,明天聯蔣反馮。
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地處中原要地,閻錫山是日、共、蔣三方都想拉攏的重要勢力。
曾在日本留學的閻錫山一直以來都與日本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也曾利用日本勢力抗蔣反共。
紅軍東征一度讓閻錫山深受其擾,而蔣介石抱著驅虎吞狼之心,送來的援軍又在山西對他虎視眈眈。
閻錫山自稱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哪一顆也不能踩破”。
西安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建立,我黨對閻錫山的態度也逐步緩和。
閻錫山雖長袖善舞八面玲瓏,但也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他只有死守抗日才有未來,因此選擇聯共抗日。
但是,隨著日軍深入,閻錫山又開始與日本秘密接觸,表面與國共聯合抗日,但私底下又與日本眉來眼去。
可以說,以生存為第一要義,秉持“中”的哲學的閻錫山,從來不能放棄他的“狡兔三窟”,他不會永遠敵對誰,也不能永遠相信誰。
雖與共產黨有過合作,但閻錫山本心一直是反對共產主義的。
國共內戰中,他始終站在反共的第一線,哪怕太原解放就在眼前,閻錫山也冥頑不化。
然而直到飛到南京,退守臺灣,到達國民黨統治的中樞,閻錫山也沒有放棄自己“中”的政策哲學。
在蔣李權斗中挑撥斡旋,以顯示自己的存在與力量。
這種處事模式之下,閻錫山只收獲了無盡的敵人,他最終投靠蔣介石,但蔣介石卻不可能信任這位曾經的潛在政敵。
因此,蔣家最終掌權后,閻錫山只得在荒山草廬度過余生,以“力量”彰顯自己“存在”的一代山西王,最終也只能以“無力”維持自己“存在”。
好大喜功盤剝無數的軍閥頭子,最終以簡樸的喪事送走自己,后人也被叮囑了不要悲痛大哭……
俗世多紛擾,往事皆成空,閻錫山最終葬菁山草廬之后,少有人祭掃。
對于他的遺言,你有什么看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