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電商大促堪稱"神仙打架":平臺間公開叫板、價格戰貼身肉搏,“你降一塊我降一毛”的GMV廝殺從預熱持續到收官。
但在今年的618,大廠們的出招似乎也少了“火藥味”,平臺之間的競爭氛圍明顯緩和,甚至在某些方面達成了共識,開始為行業健康發展做實事。
曾幾何時,618和雙11是消費者又愛又恨的購物狂歡。既要熬夜蹲守、反復比價、掐表搶購,又要被預售定金、跨店滿減等復雜規則折騰怕了。
說到底,這些年層出不窮的消費套路早讓人看花了眼,大家不過想安安靜靜買個實惠,何苦要逼著人做數學題?
面對消費端的變化,電商平臺不得不開始反思。畢竟,“二選一”時代已成為歷史,平臺不能只在同一個領域“硬剛”,亟需一條新的增長邏輯。
于是今年,京東、天貓、唯品會等平臺都在簡化玩法、強調“立減”,有意迎合當下“按需購買”的消費趨勢。而在外部,曾經一貫喜歡“單打獨斗”的平臺,也開始了差異化競爭,甚至出現了“合作”的跡象。
早在2024年雙11前夕,阿里、騰訊、京東破冰合作打通支付與物流壁壘,就已釋放明確信號。電商競爭正從GMV數字游戲升級為生態博弈,誰能高效地整合資源、提升效率、服務用戶,誰就能在存量時代掌握制勝密鑰。
最近各個平臺的財報數據,就印證了這種轉變。大家不再只盯著GMV,京東單獨用一個板塊談用戶增長和粘性:“本季度京東集團的活躍用戶數實現了連續6個季度同比雙位數增長,增速超過20%。”
阿里最新財報顯示,受益于持續投入用戶增長和體驗提升,淘天實現了更強勁的新買家增長,88VIP會員超5000萬,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12%。
還有唯品會去年的數據:整個2024年,SVIP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16%,達到了880萬,貢獻線上銷售的49%,表現出了較高的用戶粘性。
平臺過去拼的是嗓門和超低價,現在大家不約而同開始比拼誰家用戶粘性高、增長穩。財報里活躍用戶數、會員復購率成了新戰場,優化物流、簡化規則、提升服務成了真功夫。說到底,存量時代拼的是真心實意,少些套路多些實在,生意才能做得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