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中國芯片企業遍地開花,手機圈有華為、小米、紫光展銳,汽車圈有小鵬、蔚來、吉利,CPU領域有飛騰、鯤鵬……乍一看,這陣仗簡直像“芯片大躍進”。
可仔細一琢磨,這波爆發還真得感謝兩個“外援”——臺積電和ARM。沒他們幫忙降低門檻,中國芯片企業起碼得少八成!
臺積電:造芯片從“煉丹”變“搭積木”
以前造芯片是啥場景?企業得像全棧工程師一樣,設計、制造、封測全包圓。英特爾當年就是靠這手絕活稱霸江湖,可代價是啥?燒錢!建個芯片廠動輒幾十億美元,普通企業連門把手都摸不著。
臺積電一出手直接改寫劇本。1987年張忠謀搞出個“代工模式”,企業不用自己蓋廠,設計好圖紙扔給臺積電,人家負責生產封裝一條龍。這模式一普及,造芯片的門檻直接從“喜馬拉雅山”跌到“小土坡”。現在連造車的小鵬、搞電商的阿里都敢跨界玩芯片,為啥?因為不用掏空家底建廠了!
ARM:芯片設計界的“預制菜”大王
如果說臺積電解決了“造”的問題,ARM就是來拯救“設計”的。以前設計CPU得從零開始畫電路圖,像英特爾這種巨頭都把X86架構捂得死死的,后來ARM另辟蹊徑——直接賣“預制菜”!
ARM的商業模式簡單粗暴:你交點授權費,就能拿我的架構當底板,CPU、GPU、NPU這些核心模塊隨便用。企業只需要像搭積木一樣,把這些模塊拼起來,再根據需求改吧改吧,一顆芯片就誕生了。現在小米們設計芯片,八成時間都在琢磨怎么“拼樂高”,而不是從零開始“煉丹”。
中國芯片企業: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果子”
有了臺積電和ARM這兩大“外掛”,中國芯片企業直接開啟“easy模式”。華為麒麟芯片為啥能快速崛起?因為ARM架構+臺積電代工,省下的時間精力全用來優化體驗了。小米這次3nm芯片玄戒O1更夸張,直接站上全球工藝制程的最前沿,這要是擱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更關鍵的是,這種模式讓整個行業“卷”出新高度。以前造芯片是巨頭的游戲,現在連車企都能下場玩票。蔚來造自動駕駛芯片,吉利搞車規級芯片,背后都是臺積電和ARM在托底。要是還像以前那樣全靠自己,中國芯片企業至少得少八成——畢竟能像華為那樣砸錢搞自研的,全國找不出幾家。
說句公道話:感謝不丟人
當然,中國芯片崛起不能全歸功于外人。政策扶持、人才回流、市場需求這些內因同樣關鍵。但臺積電和ARM的貢獻,就像給自行車裝上了馬達——沒有他們,中國芯片企業可能還在“人力腳踏”階段。
所以下次看到國產芯片突破,別急著噴“組裝貨”“買辦思維”。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果子不丟人,當年日本汽車也是靠模仿歐美起家的。先把臺積電和ARM的“外掛”用明白,等哪天咱們能自研架構、自建先進產線,再談“純國產”也不遲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