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紹
咨詢人:孩子父母
孩子信息:34歲男士
指導老師:馬春英老師及督導團隊
概況:孩子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過自己的人生;他內心怨恨父母,不愿回家;只要他們說話,總是針鋒相對、暴躁易怒。
經過指導后,孩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為之努力;親子關系變好,孩子明白了孝為先的重要性,父母也學會了更開明、先進的教育方式。
我不知道為什么;
我養孩子這么多年,最后會是這樣的下場。
兒子34,他不結婚、不工作、不回家......
他說自己寧愿無父無母,這樣就沒人煩他了;
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流浪,一個人去看遍山川湖海,可惜沒錢。
兒子一個人住在狹小的出租屋,每天打打游戲度日子。
我們的電話一概不接,我們每次去找他,都免不了一次爭吵和大鬧。
想想當初孩子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多風光、多好啊;
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啊!
01
以下為孩子媽媽自述,已經本人同意:
孩子在成為這個混賬樣子前,是做過幾份工作的。
記得第一份是他自己找的,和他學的專業也貼切;
但是干了沒半年就說太累不干了。
第二份我和孩子爸托關系找人換來的,非常體面;
但是孩子干了一段時間說受不了,感覺別人都瞧不起他,又不干了。
后面他開始干不了兩天就換,干兩天歇大半月。
最后,干脆直接不找工作了。
截止到今年,他已經躺平了5年了,積蓄是一點沒有,還月月欠債。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
直到我聯系了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經過馬老師深入的了解和專業分析后;
我才意識到,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馬老師說,抑郁的孩子是沒有力量去工作的;
他們已經適應了把自己關在一方小天地中,離開半步或者有人闖入都會極度不安和排斥。
而我幾乎沒有夸張或鼓勵過孩子。
我期望他能夠有一份穩定、賺錢的工作、我期望他能夠組成自己幸福的家庭、我期望他能孝順我們;
可孩子卻總是讓我們失望。
“情感剝奪理論” 指出,長期缺乏情感支持的人,會在內心筑起高墻。
正是因為他在生活中遭遇了挫折,而家庭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他;
他才會認為自己越來越沒有價值。
他說想去流浪,也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逃避以及對自由的向往。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
包括馬老師說過的心理學中的 “鏡像神經元” ;
意思是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父母的回應是他們認知自我的重要參照。
從小到大,因為兒子是男孩,很多話我都藏在心里;
連他哭的時候我都會很嚴格地說:男子漢大丈夫,哪有輕易哭的。
這也導致了他情緒的積壓,到如今形成了冷漠又疏離的態度。
可讓他最受傷害的,還是因為他的內心沒有了支撐。
就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不知自己究竟該去往何處......
02
我一直以為,一切的問題都出在孩子身上;
他不爭氣,不愛努力、只愛玩。
想想曾經我對他的那些指責和厭惡,我萬分悔恨......
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他內心承受的,早已太多太多。
根據馬老師的指導,我開始學著真正靠近孩子。
馬老師教我認知行為療法:
我特意選在他生日那天帶著蛋糕上門。
門內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卻始終沒人開門;
我把蛋糕放在門口,聲音發顫:
"兒子,媽媽看了本書說......"
話沒說完,門突然打開,他奪過蛋糕摔在地上;
"少來無事獻殷勤!" 他紅著眼眶怒吼,我望著滿地狼藉,淚水止不住流。
但我沒放棄!
第二次去時,我帶著他童年的日記本。
"記得你小學寫過,想和爸媽去敦煌看壁畫。"
我輕聲說,"現在媽媽攢夠錢了,我們什么時候出發?"
他愣在原地,卻沒說話。
臨走時,我看見他偷偷撿起日記本,翻看著。
馬老師還教我了情緒聚焦練習:
有次視頻時,我試著說:"上次你說想流浪,媽媽其實特別心疼。"
屏幕那頭突然傳來壓抑的抽泣聲,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淚。
我強忍著哽咽繼續說:"如果外面太累了,家永遠是你的退路。"
那天我們沉默地對視了十分鐘,卻比過去十年的對話都更有分量。
馬老師還讓我和孩子爸統一了戰線:
這個過程無比艱難卻極有成效。
過去,孩子爸爸總覺得兒子就是 "被慣壞了",堅持要斷了經濟支持。
有天深夜,我們又因此爭吵;
我突然想起來什么,翻出了兒子初中時的作文《我的爸爸》,上面寫著:
"爸爸永遠在忙,我只能對著他的背影說晚安。"
他爸盯著作文,突然捂住臉痛哭起來。
第二天,這個一輩子倔強的男人主動給兒子發了條微信:
"爸學會用智能手機了,你什么時候教教我視頻?"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告知刪除
03
跟著馬老師的學習后,我每次和兒子視頻,都會故意展示廚房的新花樣。
上周做了他最愛吃的梅菜扣肉,鏡頭前我假裝抱怨:
"你爸非說肉切得太厚,你說這厚嗎?"
屏幕里閃過一抹笑意,雖然他還是沒說回家的事,但會偶爾分享工作面試的進展。
昨天他甚至發來一張海邊的照片,配文:"等攢夠錢,真帶你來看海。"
我把照片打印出來,貼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幸福的感覺了;
以往我們不是在爭吵就是在抱怨,生活充滿了絕望和黑暗。
可當我跟著馬老師開始改變后,我驚奇的發現孩子也進步了。
我們之間的關系也在慢慢變好;
一切,好像都充滿了希望。
現在,孩子已經上班有幾個月了。
昨天,我在廚房做飯,聽見兒子叫我說:
"媽,晚飯想吃什么,我下班帶回來"
我說:“不用了,晚上做你最喜歡的打鹵面。”
過去他看我時,目光總是怯生生又帶著刺;
現在他會笑著伸手給我捶背。
上周家庭群里突然跳出條消息,是兒子發來說周末帶我和孩子爸爸爬山。
看著他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背著他去幼兒園,原來我的小男孩,早就長成了能護著媽媽的大人啊。
如今每次聽見那清脆的鑰匙聲響,我就知道,我的孩子回家了!
九州金榜有話說:
有些孩子即使已經長大,依舊背著小時候情感缺失的包袱在過日子。
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他們的內心早已失去了動力來源。
而家庭,是他們最初、也是最深刻的情緒土壤。
當父母愿意放下對孩子“應該怎樣”的設定,真正站在他的位置理解他、陪伴他,一個人的內在世界才可能開始改變。
成年人的問題往往根源于童年,解決問題的鑰匙,也可能藏在重新建立親子連結中。
點亮在看,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