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1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減負,我們“減”了多年,學生的過重課業負擔依然沒有減輕。減負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沉重話題。
什么原因?拋開社會因素,從我們教育自身來講,說到底,就是沒有做到從“根”上“減”。“根”是什么?“根”就是課程、教材、考試。減負,要收到實際效果,必須從這三項做起:減少課程設置,減少教材所學內容,減少考試難度。否則,我們無論怎么“減”,“減負”最終只能停留在口號和形式上。
現在我們中小學開設的課程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加之相配備的課本、練習冊等也越來越厚,學生的書包從小學起就倍顯沉重。同時,對孩子們學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考試的難度越來越大。
應當說,讓孩子多學些,學深些,初衷是好的,但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對我們成人的期望來說是“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而對孩子們的學習來說則是“吃多嚼不爛”,“過猶不及”,還會扼殺孩子們“好奇”、“愛學”的天性,落下“厭學”的毛病。
看看我們現今的孩子們,有多少是白天在學校上了一天學,晚上回到家或到“托管班”寫作業,還要弄到小半夜。不僅如此,雙休日、節日和寒暑假日,他們還有“一對一”或“一對幾”以及所謂“小班”、“大班”的課要上。應當說,這種狀況在我們的很多地方并不鮮見,并已成為常態。顯然,這種常態是不正常的,更不是應當有的。
實際上,作為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在學校里并不是學生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編入課程,配有教材,納入考試的,而應當依據不同學段、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安排和要求。
比如勞動、健康、心理、國學、書法、閱讀、科學、校本課程等等,都可以納入到日常班隊團和學校的活動中,以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這些基礎文化課的學科教學中,沒有必要單獨開設。
不僅如此,基礎文化課的教材內容也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年段學生的實際,以“應知必會”的最基礎的學習為主,要以基礎性為核心,充分體現出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漸進性、系統性、應用性,切忌盲目地搞所謂的拓展、遷移、探究,更不能把系統的知識搞得東一塊,西一塊,“碎片化”。教材,即課本,是老師的教學之本,學生的學習之本。這是“減負”的重中之重。好的教材一定要讓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能學得會,用得上。同時,老師在教學中,也一定要堅守“以本(教材)為本”的原則,既要面向全體,為每一名學生負責,還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興趣所在,兼顧培優、補差和發現、發展他們的興趣和特長。
至于考試,有教,有學,就要有考。考試是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老師教學效果的反饋。無論小學、中學,考試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賦分,如何看待和運用考試結果。
首先,考試應本著“教啥考啥、學啥考啥”的原則,控制難度,縮小梯度,重視信度。還要與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一樣,考試科目的安排和命題,也應保持相對的穩定。重穩定,慎變化。這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時移世易”。我們知道,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但“變”不能脫離實際,不能違背孩子們的成長和學習的規律。為“變”而變,只能說是折騰。
以“中考”來講,在當前我們還沒有普及高中教育的情況下,中考雖然是帶有“選拔”性質的考試,但從完成義務教育的角度講,更應是帶有“驗收”性質的考試。這樣做,不必擔心出現“整齊劃一”的局面,也不必擔心發現不了學習“尖子”,埋沒了“人才”。這樣做不過是高分更多了,分差更小了。其實這是好現象。因為人的天賦雖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沒有天壤之別。“天生我材必有用”。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打好,會有更多的學生冒“尖”,有更多的學生將來或可成為國家的高端“人才”。
下面單說一下音樂和美術的考試。據說有些地方的學校為了體現對“美育”的重視,不僅把音樂和美術納入了中考,還要記入中考總分。我們說,納入中考可以,記入中考總分未必恰當。美育和體育一樣,在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通過中考的方式來強化,未必是個好辦法。就拿體育來說,近些年來,各地陸續都把體育納入了中考,記入總分,并且權重逐年加大。不能說這樣做沒有起到作用。但看看現在我們孩子們逐年攀高的近視率,看看列隊時比較普遍存在的站立一會兒就有要暈倒的現象。我們是不是該想想,難道孩子們的健康是靠體育中考“考”出來的嗎?同樣我們也該想想,孩子們的審美觀也是靠美育中考“考”出來的嗎?
實際上,不僅在體育、音樂和美術的學習上,包括在其它各門的文化課學習上,學生們的愛好、特長都會有所不同,他們的發展前景也一定會有所不同。過重的課業負擔不但會造成孩子們在文化課的學習上早早出現“兩極分化”現象,造成一些孩子不愛學習,乃至厭學,甚至棄學,同時在此種情況下,即便出現了少數的所謂“學霸”、“尖子生”,也未必都會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才。因為在過重課業負擔的壓力下,孩子們很難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更談不上有時間和精力自主地、主動地去多看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知識是學不完的,學習沒有止境。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不僅需要課堂和校內,更需要課下和校外。只有把課程、教材、考試這幾項壓在孩子們身上的過重課業負擔徹底減輕下來,讓孩子們少學一些,學淺一些,才會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為優秀的人才。
作者 | 朱靖華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分校原校長
本文選自朱靖華校長著作
《做樸實教育》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朱靖華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