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林徽因這個名字想必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建筑師,因為早期女性的身份在建筑界“屢遭排斥”,因此林徽因也學習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美術繪畫。
所以在林徽因設計的作品中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然而當她將這份美感融入進國徽設計中以后,卻慘遭落選。
她將“金色碧玉”都融進了國徽設計中,雖然簡單優雅卻少了一種莊嚴感,哪怕美得令人“陶醉”可最終還是落選了,你見過林徽因設計的那版國徽照片嗎?
林徽因在建筑界的名號是響當當的,她和梁思成一起游歷山川四海,走過100多個省,測繪的建筑更是數不勝數,而這一切都是基于林徽因對建筑的熱愛與向往。
林徽因早期因為父親的緣故,前往了歐洲,在這期間,她不僅接觸到了歐洲的嶄新觀念,也接觸到了全新的文化與知識。
為了能夠讓林徽因更好的融入,她的父親林長民還專門為她聘請了兩個家庭老師,不過在教習英語和鋼琴的過程中,林徽因卻對另一個從未踏足過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領域就是建筑學,在早期許多地區對于建筑這個行業都有局限性和性別限制,許多學校甚至都不招收女學生,在國內女建筑師更是堪稱沒有。
可就在此時,女房東的出現,激起了林徽因內心深處對建筑的喜愛,那時她和父親一直都是租著房子居住,而她們的女房東就是一名建筑師。
她打破了建筑界的傳統觀念,女性也能站在建筑的中心,與男子一樣,去欣賞、去丈量那些歷史遺留的珍貴“畫卷”。
而對于林徽因來說她學建筑學其實是有一定天賦和能力的,從小林徽因的繪畫天賦就非常好,這也讓她在未來的建筑測繪中能夠有更加精準的落筆方式。
在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前往賓夕法尼亞留學,那時的她原本是抱著一腔熱血想要在建筑領域大展拳腳,可沒曾想,現實卻給了她“當頭一棒”。
學習成績優異的她并沒有被建筑系錄取,而和她一同前往的梁思成卻順利進入了建筑系,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那時美國高校中的建筑系是不招收女學生的。
這樣的性別限制就讓林徽因無緣建筑系,可她并沒有氣餒,而是轉而開始主修美術系,但輔修的所有課程她都依然選擇了與建筑系相關的課程。
哪怕只是旁聽,林徽因都不愿錯過,憑借她的努力和特殊的天賦,在兩年后,她就成為了建筑系的助教,成功打破了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的“規定”。
在美國學習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卻意義非凡,在學業完成后,兩人并沒有著急歸國,而是前往了歐洲游歷。
雖說少年時期曾去過歐洲,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思想層面的豐富,哪怕是同樣的風景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兩人在結束歐洲游歷的那一年正好是東北大學準備著手創建中國高校第一個建筑系的時期,在1923年,沈陽創辦了東北大學,五年后張學良開始擔任東北大學的第三任校長。
他對于人才十分重視,不僅如此為了能夠將其他各科也能發展完善,因此張學良就特意邀請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來東北大學,著手開始創建建筑系。
也讓東北大學在教學層面上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能夠容納更多領域的人才,不僅如此,張學良還提出了應該設計一個符合目前國情和地域特色的校徽。
為了能夠完成這一目標,張學良甘愿個人出資,去征集優秀的設計作品,然后再從中挑選出最合適的設計方案。
一年后校徽的設計方案也終于定了下來,而拔得此次頭籌的就是林徽因,雖說此時的她只有25歲,但是多年來的游歷和沉淀,也讓她在設計上有了獨到的見解。
她將列強逼迫和國家危機融入進了設計中,雖說看似是“白山黑水”,但其中卻蘊含著民族的危亡和日寇壓迫下國局的緊張。
不過雖說林徽因的設計對于當時來說的確是富有深意,但好在校徽中暗含的擔憂現實中并沒有發生,抗日戰爭經過漫長且艱苦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中國人民也迎來了空前的輕松與幸福,雖說后來國共又再次陷入了內戰的局面,但隨著時局的轉變,共產黨最終也取得了勝利,成為了新中國唯一的政黨。
在1949年10月1日,舉行了開國大典,毛主席親自宣布了新中國的成立,這一天舉國歡慶,但這一天有一個“小細節”或許許多人都未曾注意到。
那就是在這舉國歡慶的時刻天安門城樓上卻并未懸掛國徽,這不是因為“忘記懸掛”,而是因為那時國徽還沒有正式的確定下來。
面對這一情況,雖然短時間內是可以空置,但長此以往卻不行,一個學校都明白校徽的重要性,那么一個剛成立的新中國又怎會不明白國徽所代表的意義呢。
因此在開國大典結束之后,全國政協就立馬決定分成兩批不同的設計組,對國徽進行設計。
其中最“旗鼓相當”的兩組就是由建筑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以及美術家張仃主導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
兩組同時展開設計,并且在設計完善后進行競賽,最終再來確定使用哪一組所設計的國徽方案,雖說兩組都有不同的見解,但始終都是圍繞著玉璧和天安門。
可以說這兩個成分就是他們兩組設計的主要核心,這張照片就是林徽因這一組設計的最初方案,雖說沒有融入天安門但是卻將五星與玉璧收納其中。
首先這枚“國徽”的主體就是玉璧,然后在其中進行了衍生,不僅將國民展現在上面,同時也有了“五角星”的基本雛形,只不過此時的形狀和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有所不同。
現如今的五星紅旗或徽章等,都是一個星星被其他四星從側面開始包裹著,而這張設計稿中一個大的星星展現在正中的位置,其他四星都是從下進行包裹和映襯。
不僅如此在“國徽”的兩邊還有嘉禾進行修飾和輔助,紅綬在底部進行輝映,將中國紅的初步形態展現出來,整體更偏向于傳統和對未來的展望。
而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初稿卻與林徽因所展現的內容有所不同,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將國徽的設計進行了細化。
打破了傳統徽章采用圓形的設計理念,用齒輪去代表工農聯盟,林徽因設計的嘉禾顏色偏暗,而張仃這一組設計的嘉禾顏色就要更偏金黃一些。
不僅如此,在這個國徽的設計初稿上也看到了中國“金雞”的初步形象,以完整的國家形態去輝映在國徽中,更加展現了中國的過去和未來。
因為初稿并沒有完美的體現國徽的整體設計理念,因此在后來林徽因與梁思成也開始了反復設計和修改,這張照片就是清華大學設計組修改之后的設計稿。
雖說此時林徽因的身體因為病痛折磨的原因已經十分虛弱了,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臥病在床,但為了能夠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林徽因始終沒有松懈。
即便是在梁思成也病倒的情況下,兩人哪怕是在病床邊也要積極的討論國徽的設計方案,最終林徽因設計了四種不同的國徽樣圖,但卻沒能成為最終定稿。
林徽因在反復設計的同時,張仃也同樣在反復設計,兩組雖說是競爭關系,但在某些方面也能有共通性,最終在周總理的意見下,改進了國徽稻穗的形象。
兩組的設計稿經過了融合,在1950年6月20日最終還是確定了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
雖說早期林徽因設計的方案被落選,但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初稿所呈現的比較簡潔,沒有彰顯出天安門對于中國的特殊意義。
因此初稿被落選也是情理之中,不過好在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停的修改,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成功的將自己的理念與心血融入進了國徽當中。
在1950年9月20日,毛主席就向全國頒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天安門城樓上懸置已久的國徽也終于被掛了上去。
因為設計有功,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得到了應有的獎勵,不過可能和大眾所想的金錢獎勵有所不同,林徽因等八名設計師分別獲得了800斤小米作為獎勵。
在開國之初物資比較匱乏,這800斤小米既是國家的誠意與獎勵,也是對未來工農業發展的期許,不過令人沒想到的是,林徽因設計組并沒有收下這些獎勵。
而是一致認同將這些小米全部捐獻給抗美援朝的前線戰士們,在這一點上林徽因他們的愛國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
在國徽的設計中我們也感受到了祖國和中央高層在格局上的嚴謹,不可或缺的元素無論怎么修改都必須存在。
中國國徽既是代表了國家,也是代表了56個民族,正因有林徽因他們的堅持與毅力,天安門城樓上才能如期懸掛上國徽,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歌頌與贊揚。
參考資料:
第一財經——寫詩作畫研究建筑之外,一代才女林徽因還設計了國徽 2019-11-08
紅網——視頻|中國國徽的設計由來 離不開林徽因和梁思成2020-1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