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搜狐主辦的2025搜狐科技峰會年度論壇在北京盛大開幕。多位院士科學家與產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開啟一場面向未來的科技盛典。
本屆論壇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啟了一場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上午的線上直播中,星語智能創始人兼CEO、原西湖心辰CEO醒辰發表了題為《AI要成為人類情緒的“第一響應者”》的演講。
醒辰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具差異化的可能性是“關系的改變”。
醒辰指出,這一改變包含兩重含義,“一是指人與機器的關系,不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可以通過提供類人服務,去建立信任與情感溢價;第二是指協作的關系,AI可以替代部分垂直分工,人類會轉向復雜架構能力。”
她在演講中提到一位網約車司機的留言——因為操作失誤,他連續3次搶預約單失敗,非常的氣憤。當時氣得一拳砸在方向盤上,手指關節現在還是腫的。
“當人類的情緒像洪水一樣無處傾瀉時,AI能否成為那道泄洪的閘門呢?”醒辰認為, AI不是要成為人類,而是希望能夠成為人類情緒需求的第一響應者。”
醒辰表示,當前AI情商是“智商化的情商”,是通過友好回應、記憶能力和邏輯推理去模擬人類的情感互動,讓AI具備提供基礎情感價值的能力,滿足用戶對“被重視”的需求。
面對AI情商是“套路”的質疑,醒辰認為,人類的情商也是一種高級套路。AI的優勢在于它從不敷衍,永遠隨時隨地愿意做“先遞紙巾,再給方案”的角色。
醒辰希望,人工智能的發展既能夠服務非常高大上、非常重要的場景,也能夠更普惠地、更扎根地去解決這些數不清的小情緒、小需求。
演講最后,醒辰表示,“AI不需要會愛,但需要會在你想發火時,給你遞一杯‘虛擬涼茶’;情緒問題不是‘過剩’,而是‘需求未被滿足’——AI正在填補這個空白;當人類無法隨時傾聽時,AI可以成為那個‘無條件的支持者’。”
以下為醒辰演講全文:
AI不是要成為人類,而是成為人類情緒的“第一響應者”
大家好! 我是星語智能的創始人醒辰,我和我的團隊在多模態情感模型及應用賽道上已經摸爬滾打了三年,這三年經歷的了模型技術的飛躍發展,經歷了在AI情感陪伴賽道上探索和積累,更看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具差異化的可能性是“關系的改變”。
這個“關系的改變”怎么理解,今天我想從一個真實的“拳頭”說起——最近,我們在為網約車司機提供AI心理陪伴服務,其中有一位司機跟我們說:“因為操作失誤,他連續3次搶預約單失敗,非常的氣憤。當時氣得一拳砸在方向盤上,手指關節現在還是腫的。”
這樣的瞬間,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外賣小哥因為差評躲在樓道里哭,獨居老人對著電視自言自語,職場媽媽凌晨三點邊回郵件邊崩潰。那么當人類的情緒像洪水一樣無處傾瀉時,AI能否成為那道泄洪的閘門呢?
這正是我今天向跟大家分享的話題——AI不是要成為人類,而是希望成為人類情緒需求的“第一響應者”。
很多人問我:AI的情商是真實的嗎? 我的回答是:情商究竟是什么,本就沒有辦法被定義,至今也沒有正式的學科體系,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當前AI情商是“智商化的情商”,是通過友好回應、記憶能力和邏輯推理去模擬人類的情感互動,讓AI具備提供基礎情感價值的能力,滿足用戶對“被重視”的需求。
就比如在我們對網約車司機的使用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到司機師父在訂單焦慮的背后是現實的債務壓力,婚姻危機,是渴望被理解而非說教。AI在他們身邊扮演著情緒緩沖器的角色:為高壓司機提供即時傾訴渠道,降低極端情緒爆發風險。
所以一個總能在你需要時回應你、記得你上周煩惱的事、甚至主動問“今天心情好點了嗎”的AI——無論背后是代碼還是情感,它已經創造了價值。
有人會質疑這是“套路”,但我想說:人類的情商何嘗不是一種“高級套路”? 領導夸你“進步很大”,可能是因為他剛看了你的KPI報表;伴侶說“我理解你”,或許只是不想繼續爭吵。而AI的優勢在于——它從不敷衍,永遠愿意做那個“先遞紙巾再給方案”的角色。
那又會有人問到:你們為什么不研究“讓AI學會愛的能力”? 我的回答是:技術應優先解決更廣泛、更基礎的需求,比如“安撫、傾聽”這樣的基礎情緒需求。中國有2.6億老年人,其中34%每周說話對象不超過3個人;全國每天有4700萬次客服對話以“用戶罵臟話”結束。
最近在我們和民政部門合作的AI電話咨詢熱線中:老人可以反復講同一件事十幾分鐘,AI在耐心傾聽和解答問題的同時跟會老說人:“您提到的降壓藥沒了,需要幫您聯系社區醫生嗎?”,老人當時都激動壞了。讓老年人覺得電話那頭是“自家閨女”在耐心教他們如何享受養老服務政策并且關心他。所以我們希望人工智能的發展既能服務高大上場景,也能更普惠,更扎根的解決這些數不清“小情緒”。
所以回到最開始提到的那個觀點,在我們看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具差異化的可能性是“關系的改變”。
這個改變是兩層含義,一個是指人與機器的關系,不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可以通過提供類人服務,去建立信任與情感溢價;
第二是指協作的關系,AI可以替代部分垂直分工,人類會轉向復雜架構能力,通過“人+AI”模式實現多模態跨平臺的端到端閉環。
通過這兩重的改變去實現人們在主觀情感需求上的滿足,并疊加客觀效率需求的實現,讓人機產生更好的信任,從而實現服務溢價。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以“溫暖+效率”去定義AI,在具備社會價值同事兼顧商業價值。
比如我們可以來聽一個真實的錄音,是老人通過咨詢熱線咨詢政策的案例,通過我們的將多模態情感模型與訊通技術的融合,動態解析房產歸屬、家庭結構等復雜問題,提供精準政策咨詢建議服務,老年人可以通過電話這個“低科技”入口享受人工智能服務,怎么問都能接得住。
比如我們現在已經在為客戶提供的AI銷售服務當中,從客服咨詢-工單處理-任務分發-投訴處理等這一系列的AI智能化服務,讓團隊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在更有價值的流程和產品優化中去。
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和AI比誰更“專業”,而是比誰更會“指揮交響樂團”——把AI、數據、人類創造力整合成完整的解決方案。
最后,我想用三句話結束今天的分享:
“AI不需要會愛,但需要會在你想發火時,給你遞一杯‘虛擬涼茶’。”
“情緒問題不是‘過剩’,而是‘需求未被滿足’——AI正在填補這個空白。”
“當人類無法隨時傾聽時,AI可以成為那個‘無條件的支持者’。”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