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混跡數碼攝影行業的頭部廠商,有一項技能仿佛是必備且無時無刻不在刻苦磨練的——刀法。
以攝影人的直覺來說,專業長焦變焦鏡頭主要是指70-200mm F2.8。而在最近的傳聞中,RF 70-150mm F2.8 IS STM鏡頭似乎已經提上日程。如若消息無誤,佳能這輕輕一刀切掉的50mm究竟出于什么考量呢?
輕量化的三叉戟
去年秋天,當攝影師們還在為RF 28-70mm F2.8的495克重量嘖嘖稱奇時,佳能的工程師已經在實驗室里玩起了"俄羅斯套娃"。今年初的RF 16-28mm F2.8就像變魔術,把超廣角塞進了550克的鏡筒。如今這支懸而未決的70-150mm,莫不是要把中長焦段鏡頭的體積壓縮到一罐汽水的級別?
RF28-70mm F2.8 IS STM和RF16-28mm F2.8 IS STM
說到輕量化,騰龍家的70-180mm F2.8 Di Ⅲ VC VXD G2已經堪稱工業設計典范,僅重855克,得到影友的廣泛認可。但即使如此,“缺失”的20mm還是令一小部分人感到惋惜。
騰龍70-180mm F2.8 Di III VC VXD G2
佳能的70-150mm方案,讓人想起蘋果當年在MacBook Air上砍掉光驅的決絕。也許是看準了無反時代的新法則:當vlog創作者和旅拍攝影師成為消費主力,"能裝進隨身包"比"參數表多10mm"更具殺傷力。三支鏡頭總重控制在1.5公斤以內,這等于是給全畫幅無反用戶發了張"輕裝出行"的通行證。
200mm魔咒與150mm突圍
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喜愛為攝影器材爭論的人是多到不計其數的。昨天就有一大幫人為了富士新推出的X half針鋒相對。我們仿佛能夠看到這樣的畫面:當佳能正式推出70-150mm鏡頭時,人們會把它拿來和手機的"潛望式長焦"來對比……仿佛一支全畫幅長焦鏡頭失去了那50mm,竟然都快要不配和手機相提并論了。
RF70-200mm F2.8 L IS USM
RF70-200mm F2.8 L IS USM Z
到目前,佳能已經推出了兩款面向高端市場的70-200mm F2.8鏡頭,其價格是一款更比一款高,讓不少人望而卻步。而傳聞中的這支70-150mm鏡頭,大概率會是一款價位比較親民的產品——如果它是內變焦設計就最好了。
專利暗戰里的雙重棋局
如果記性夠好,你可能會問佳能注冊的專利當中,好像有一支70-150mm鏡頭,但其最大光圈是F2?一點不錯,確實有。我們覺得佳能肯定是認真考慮了這個規格,畢竟能夠設計、生產“超三元”,就意味著擁有最一流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這對品牌形象和市場地位都是好事。關于這一點,看看隔壁索尼的FE 50-150mm F2 GM有多么大張旗鼓就能知道了。
RF28-70mm F2 L USM
但是“超三元”可能又是達摩克利斯之劍,生產難度大、價位高銷量又不會非常大。佳能早在索尼之前就先吃過螃蟹,推出了RF 28-70mm F2 L USM鏡頭,沉重而昂貴,雖然光學素質極為夸張。對于用家來說,要下決心購買這樣的產品,需要克服不少現實困難和心理障礙。
新秩序的破曉時刻
站在器材發展的十字路口,由這支70-150mm引發討論似乎是必要的。當手機計算攝影開始威脅入門相機市場,傳統器材必須找到新的存在邏輯。佳能的這一刀,大概就是給出了答案。
此刻想起喬布斯的名言:"消費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
- end -
· 色影無忌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