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發現微信朋友圈廣告好像搞了點新東西。
直接放圖了,你們這兩天有沒有被這個“折螺絲”的廣告刷屏?
這廣告我印象中,至少一個月前就看到過。當時評論區的一樓,也是“折螺絲”自己占位,除此之外,評論區干干凈凈。
怎么就突然有這么多好友們熱情回復了呢?
我不相信這是巧合。說白了就是,這背后一定有產品策略耍了什么花樣。
我必須承認,我第一眼看到這么熱鬧的評論區時,確實也想點開游戲試試,甚至也幻想著回上兩句——你們都太菜了,看我30秒過關!
但理解讓我踩了剎車——放心,這游戲肯定跟羊了個羊一樣坑,你一晚上你能過關都不錯了。
不,這不是重點,理智想告訴我的是——評論區這是在給你下套呢!
難道,這是微信借用了我通訊錄中的若干ID,隨機生成了一些評論,提高廣告點擊率么?
我腦子里冒出這個想法時,第一反應是覺得“恐怖”。
說實話,我相信騰訊不可能這么干,那不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嗎?本來現在全社會對AI冒充真人都挺敏感的,您現在要是直接來個無縫替換,那不炸鍋了!
既然評論區不可能作假,好友們又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就將評論區蓋這么高的樓,那么就只剩下一種可能了,那就是——
聚合評論。
什么意思呢?咱們還是以“折螺絲”這個廣告為例,假定它一共在朋友圈里投了5輪廣告,那么廣告的評論區將展示這5輪廣告積累的所有評論(同ID的評論只顯示最新的),封頂展示10條。
這樣評論區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在以社交為核心的微信生態內,顯然可以對廣告的點擊與轉化有巨大影響:
我玩一個游戲未必是因為它好玩,而是因為我的好勝心、好奇心與虛榮心。
更重要的是,這個策略還規避了盜用用戶身份的風險——“我只是把你以前的公開發言鏈接到評論區做個展示”。
以上策略都是我自己的推測與分析,不代表真實情況,如有雷同,算我蒙的。
只不過,我總覺得我分析出這一套策略未免有點“太過雞賊”,總有一種“擦著邊賺錢”的味道。但是常識也告訴我,“擦著邊賺錢”是將收益和風險平衡到極致的“藝術”,唯一的缺點就是“招人煩”,典型例子就是香港的老李。
不管我喜歡與否,我知道大趨勢總是不可擋的,該出現的總會出現,直至達到法律允許的平衡點。
像這篇文章中設想的未來,很多AI數字人會成為我們的化身、幫我們處理日常事務,那么,新的問題又來了——誰來承擔AI數字人的成本呢?
要么是個付費服務,要么就是跟用戶做交易——用個人數據換便利,用個人時間看廣告。跟AI在聊天時被植入個廣告,絕對不是新鮮事。而這種廣告識別的難度,就更高了。
是不是覺得未來的廣告更氣人了呢?那么,如果你制作的AI數字人,通過插入廣告賺到分成了呢?是不是覺得廣告還挺有用的?
本質上,所謂生態,就是八個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天下不是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是有時需要多看幾個廣告。
=10條","url":"","cnt":0},{"name":"評論2-9條 ","url":"","cnt":0},{"name":"只有1條廣告商評論","url":"","cnt":0},{"name":"沒看到“折螺絲”廣告","url":"","cnt":0},{"name":"打醬油專用位","url":"","cnt":0}],"total_cnt":0}]" data-delflag="0" data-fail="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