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多多點擊文末右下角留言、分享或“?”,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里。
劉依昕同學給我發來一個問題:“馬老師,你好,你一直很喜歡你的會計思想,很潮。我在上會計課的時候有個疑問:制造費用具體是指什么?為什么制造費用不是當期費用?”
看到這個問題,我忍不住笑了,這不就是當年我也糾結過的“經典問題”嘛!今天我們就用輕松一點的方式,來聊聊這個看似專業、實則“人為制造”的科目——制造費用。
一、制造費用是誰“制造”的?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道理:會計是人做的,不是神做的。所以很多會計科目其實是我們為了管理需要而“制造”出來的。比如“制造費用”,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其實它就是一個“打包袋”,是財會人員把生產車間里那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像工資、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消耗、勞動保護費等等,還有季節性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把這些家伙都打包在一起,然后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就叫“制造費用”!
那為什么要有這個科目呢?這就要從它的本質說起了。其實啊,“制造費用”可以看作是“生產成本”這個大佬派生出來的一個小弟,一個“集合分配賬戶”。它的作用是先把費用集中起來,再根據一定的標準(比如工時、機器小時數等)分攤到各個產品的成本中去。簡單來說,就是先把這些費用歸集到“制造費用”這個大筐里,然后再根據一定的規則,把它們分攤到“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等科目中去。借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制造費用”,這分錄一做,這費用就算分配完了。除了那些季節性生產的企業,正常情況下,“制造費用”這個科目到期末應該是沒有余額的,不拖泥帶水!
二、制造費用為啥不是“當期費用”?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么制造費用不是當期費用?
這就要從會計的基本原則之一說起——權責發生制。
我們知道,企業的利潤表反映的是當期損益,也就是哪些費用應該計入本期的成本,哪些收入應該確認為本期的收益。而制造費用之所以不是當期費用,是因為它不直接計入損益表,而是要分配計入產品成本的。換句話說,它需要先在資產負債表的存貨成本中“旅行”一圈,最終才會影響到損益。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家服裝廠,你在5月份花了10萬元用于車間設備維護、購買輔料、支付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這些都是制造費用。但是如果你生產的衣服還沒有賣出去,那這10萬元就不能算作5月份的費用,而是要作為資產負債表中存貨成本的一部分,等到衣服真正賣出去了,這部分費用才會通過結轉成本的方式進入利潤表。
所以,制造費用本質上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它被歸入“生產成本”科目下,而不是直接進“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這種一看就知道要進當期損益的科目。
三、制造費用是間接費用嗎?
這里我再補充一個小知識點,問大伙一個問題:制度費用是不是間接費用?
其實我想通過這個問題告訴大家一個核心邏輯:
直接費用不需要分配,間接費用需要分配。
制造費用通常涉及多個產品或多個成本對象,因此一般都需要按照某種合理的標準進行分配。比如,按機器工時、人工工時或者面積比例來分攤。
因此,制造費用通常屬于間接費用。不過,也有一種特殊情況:如果一家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那么這時候所有的制造費用都可以直接歸屬到這個產品上,也就不用分配了,這時它就成了直接費用。
結論是:制造費用一般是間接費用,但也可以是直接費用,關鍵看是否需要分配!
通過對“制造費用”的全面剖析,我們不僅搞清楚了它的具體內涵,明白了它為什么不是當期費用,還對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希望每一個學習會計的人,要用一種“潮”的心態去理解它,就能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找到清晰的邏輯和路徑!最終,你會發現,會計其實也很有趣!
全文完,感謝您的閱讀,請收藏轉發,順手點個“贊”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