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9字的漢代玉門關“出關申請報告”,背后是愛情故事?一封可能是兒子寫給父親的家書,為何讓專家感慨“跨越2000多年時光,依然如春風般暖人心懷”?
5月25日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簡牘探中華》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陪伴觀眾穿越到馬圈灣漢簡的出土地——漢代敦煌郡玉門都尉所轄玉門候官治所,探秘馬圈灣漢簡里的邊塞往事,再現一幅漢代西北邊防的立體圖景。
短短49字的“出關申請報告”
再現2000多年前的邊塞愛情
西漢時期,為加強對河西地區的治理,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設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以及陽關、玉門關兩大關隘,并沿路筑起烽燧、亭障。1979年,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漢簡1217枚,內容主要包括屯戍公文、私人簡牘兩大類,涵蓋詔書、律令、品約、字書、簿籍、書信等,是研究漢代邊塞軍事防御體系、屯戍活動以及中西交通的寶貴資料。
本期《簡牘探中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張俊民,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谷曙光,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國忠將結合馬圈灣漢簡中的真實記載,深入淺出地解讀漢代戍邊吏卒的工作、生活與情感。
“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關嗇夫廣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壽陵里趙負趣自言,夫?為千秋燧長,往遺衣用,以令出關,敢言之。”隨著專家們的娓娓講述,觀眾將認識一份2000多年前的“出關申請報告”,它僅有49字,記載的是敦煌女子趙負冒著嚴寒奔赴百里出關,為丈夫?送冬衣的故事,字里行間透露出趙負與?的夫妻情深,為2000多年前朔風凜冽的玉門關增添了一抹溫情。
這封可能是兒子寫給父親的家書
“如春風般暖人心懷”
馬圈灣漢簡的點滴記載生動再現了戍邊吏卒艱苦的邊塞生活和豐富的情感世界。2000多年前的古人如何寬慰親朋好友,有效提供“情緒價值”?節目將介紹馬圈灣漢簡私人簡牘中的兩封書信,其中一封寫道:“毋以邑邑,非意忽于至計,知起居。”寥寥數語卻字字懇切,將牽掛化為“關心自己的起居,好好照顧自己”的溫馨囑咐。
還有一封則可能是兒子“來卿”寫給父親的家書,信中寫道:“春時,風氣不和,來卿叩頭,唯丈人慎衣,數進酒食,寬忍小人、愚者。”來卿從穿衣、吃飯、待人三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心著父親,讓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谷曙光感慨:“來卿與父親之間深厚的情感跨越2000多年時光,依然如春風般暖人心懷!”
走進“玉門千秋隧”
見證漢代戍邊吏卒的平凡堅守
西漢時期負責管理玉門關及其周邊烽燧的機構名為“玉門候官”,下轄20余座烽燧。這些烽燧與千古雄關玉門關共同構建起嚴密的邊防體系,守護著通往西域的門戶。本期節目戲劇部分將聚焦馬圈灣漢簡記載中的“玉門千秋隧”,以“?”“呂安漢”“漢昌”三位千秋燧燧長的故事,重現2000多年前漢代戍邊吏卒的生活圖景,展現他們如何用生命守護“愿邊疆無戰事,塞上無烽火”的鏗鏘誓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出土的簡牘數量已超過30萬枚,其中,甘肅地區出土了近7萬枚簡牘。本期節目中,甘肅簡牘博物館整理研究部主任肖從禮、甘肅省檔案館開發利用(編研)處處長孫曉云將首次公開甘肅省檔案館館藏簡牘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發現紀年最早的三國時期曹魏簡牘,并對其中一枚郵書簡展開解讀。
一簡一牘處,往事越千年。更多精彩內容,5月25日晚八點檔,敬請鎖定CCTV-1《簡牘探中華》,讓我們一同探秘馬圈灣漢簡,感受發生在漢代西北邊防的家國故事!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