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山圖(國畫) 14×67厘米 2013年 吳悅石 中國美術館藏
在中國當代大寫意繪畫的領域中,吳悅石以其深厚的傳統根基、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文化貢獻,成為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藝術創作既植根于文人畫的千年文脈,又通過個性化的筆墨語言與時代精神對話,展現出“承舊學、開新象”的獨特魅力。
吳悅石的藝術生涯始于對傳統經典的虔誠研習。少年時期師從齊白石的弟子王鑄九與董壽平,浸潤于明清文人畫的筆墨體系,尤其深得石濤、八大山人、吳昌碩、齊白石等巨匠的神髓。他主張“學古而不泥古”,在繼承傳統大寫意的簡練與寫意特質基礎上,提煉出更具個性的造型語言。例如,其作品中的物象造型簡概洗練,枝干線條蒼辣奇崛,花鳥形態生趣盎然,既保留了傳統文人畫的“書卷氣”“金石氣”,又融入“浩然氣”與“丈夫氣”,形成剛健雄渾的視覺張力。在他創作的蒼松翠柏、高山大川等系列繪畫中,文人畫的精神和技法得到充分施展,同時在傳承前人藝術的技巧理論之外,他的個性化特質也得到充分彰顯。他尤以梅花題材見長,巨幅梅枝如鐵鑄般遒勁,尺幅小品亦蘊含英邁之氣,詩畫交融的題款更顯文人氣韻,如“一樹丹心帶韻看”既是對梅格的禮贊,亦是其藝術人格的寫照。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個人的豪情,能夠聯想到他在宣紙上“呼呼”生風的節奏和氣質。
▲ 滿園都是向陽花(國畫) 137×69厘米 2014年 吳悅石 中國美術館藏
吳悅石將筆墨視為中國畫的生命依托,強調“骨法用筆”與“氣韻生動”的辯證統一。他認為,線條的“沉、實、厚”與“酥、松、蒼”質感,需通過書法錘煉方能獲得,因而倡導“以書入畫”,將書法用筆的提按頓挫轉化為繪畫的節奏與勢能。其山水畫《溪山晴秀圖》以中鋒側皴結合,虛實相生,既表現雨后山水的氤氳空靈,又以飛瀑、靜舟的動靜對比營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展現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美學觀。他亦突破工具限制,探索指畫藝術,認為形式服務于格調,關鍵在于“以氣運筆”通過內家拳法的養氣之道,使作品氣脈貫通、神采飛揚。
吳悅石的藝術成就與其“畫外五絕”的深厚學養密不可分。他精書法、擅詩詞、通音律、工鑒賞、習武藝,尤以意拳修煉數十年,將武學的“養氣”融入書畫創作,追求“身心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跨領域的修養使其作品兼具“詩情”與“哲思”,如《草書心經》以書法詮釋佛理,墨竹圖則通過疏密聚散的布局傳遞文人風骨。他強調“畫如其人”,認為筆墨的鮮活源于心性的澄明,反對狂怪江湖習氣,主張在“濃淡、干濕、聚散、疏密”的辯證中錘煉人格與藝格。
作為藝術教育家,吳悅石以師徒相授的方式堅守傳統文人畫傳承,主持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室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研班等,培養了一批大寫意繪畫的中堅力量。其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及多家博物館收藏,并在全球舉辦數十次個展,推動了中國畫的國際傳播。2023年央視《大師列傳》將其藝術生涯總結為“扎根傳統,化古出新”,恰是對其畢生追求的精辟概括。
吳悅石的藝術實踐,既是對文人畫精神的現代詮釋,亦是對傳統文化生命力的有力證明。他以筆墨為舟楫,橫渡古今,在傳統與創新的激蕩中,開辟出一條“以古為新”的藝術道路,為當代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極具啟示性的范本。
2025年5月25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吳悅石:化古出新 開創當代寫意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