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黃后楊梅紫,正是農家小滿天。”當枇杷綴金、楊梅染紫,天地間已浮動著豐收將至的甜香。小滿,這一充滿詩意與哲思的節氣,恰似一枚溫潤玉玨,在時光中折射出“小得盈滿”的智慧——夏熟作物籽粒漸滿卻未全熟,如晨光初綻,既藏著豐收的期待,又留著生長的余韻。晚清畫僧虛谷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與精湛筆觸,將小滿的生機意趣凝于紙上,使我們得以跨越時空,領略其中妙韻。
虛谷,姓朱,名懷仁,出家為僧后以虛谷名,號紫陽山民等。作為“清末海派四杰”之一,他與任伯年、蒲華、吳昌碩等名家齊名,以畫寫心,自成一格。其筆下題材廣泛,尤擅以枯筆焦墨勾勒金魚、松鼠等生靈,善用干筆側鋒營造頓挫韻律,再以色彩烘染賦予畫面靈動感。觀其畫作,既得禪意空靈之境,又具世俗生活之趣,于晚清畫壇獨樹一幟,仿佛以水墨為介,在出世與入世間架起一座詩意橋梁。
▲ 枇杷松鼠 (國畫)清 30.8×38.9厘米 虛谷 中國美術館藏
虛谷的《枇杷松鼠》堪稱小滿意趣的精妙注腳。畫面中,幾枚枇杷以淡墨勾形,赭黃層層暈染,果皮的光澤與果肉的清甜呼之欲出。一只松鼠坐在枝頭,長尾蓬松如絨球,雙目圓睜,前爪緊抓果實,小嘴巴正埋入果肉間盡情啃食,神態機警中透著滿足的憨態,連根根胡須都仿佛在享受中輕輕顫動。虛谷以枯筆偏鋒寥寥數筆掃過,便將松鼠的絨毛質感與靈動姿態刻畫得淋漓盡致,背景雖不著一墨,卻讓人仿若置身江南竹影間,能聽見微風拂過枇杷葉的沙沙聲。這幅畫中,成熟的枇杷是時光的饋贈,躍動的松鼠是生機的象征,二者相映成趣,道盡小滿時節的妙境。
▲ 枇杷卷(國畫)清 虛谷 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另一幅作品《枇杷卷》則鋪陳出小滿的豐收氣象。畫卷中,枇杷枝葉如綠云舒展,疏密之間暗合風的走向。串串果實或聚或散,橙黃者如金丸壓枝,青綠者似翡翠凝露,于濃淡變化間展現著成熟的不同階段。這幅畫作好似超越了對景物的描摹,成為對小滿節氣的詩意解構——果實的漸次成熟,恰似人生的循序漸進,不必急于求成,只需在時光中積蓄力量,自有豐美可期。
“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余歡。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曾國藩的詩句道破了小滿的哲學真諦。虛谷的畫作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熱愛:他們懂得在“未滿”中欣賞美好,在“等待”中敬畏時序,在“留白”中蘊含智慧。如今,當我們凝視這些畫作,看見的不僅是技法的精妙,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回歸——不追逐虛妄的圓滿,不困于速成的焦慮,而是如小滿時節的作物般,在漸進的生長中感受生命的豐饒,在“盈而未滿”的狀態中體會真實的幸福。
2025年5月25日《中國文化報》
第4版刊發特別報道
《枇杷黃時見小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