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患者在當地醫院體檢出左肺結節,病理活檢后結果為低分化腺癌。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接受了肺腺癌根治手術。術后 6 次化療+ 25 次放療。2020年6月出院,2020年7月到我院求助中醫治療。
累計服藥340余付,身體狀態越來越好。近三年,他改為春秋兩季鞏固用藥,到2025年4月21日患者復診,聲音洪亮,面色紅潤、腰桿筆直,自訴:“現在身體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每天最少5公里,是從不間斷的!”,“這5年每次檢查結果都正常,要是沒吃中藥,我哪能像現在這么健康!我都沒感冒過一次,免疫力強得很。”
5年下來病情保持穩定,是堅持治療的結果,患者對腫瘤治療有一定認識,在手術+放化療后依然沒有停止治療的腳步,后續堅持鞏固,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一時的穩定≠長期康復
治療上,要具備防復發、防轉移的意識
癌癥死亡率居高不下,且發病率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與癌癥的僵持局面始終未能得到改變。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患者曾經接受過何種治療,即便檢查單上的結果再好,心里也要清楚,癌癥有可能會復發。
當下復查結果穩定,只能說明到目前為止病情沒有出現惡化。實際上,多數患者體內都存在殘余病灶,只不過復查顯示正常,意味著這些病灶還比較小,暫時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所以當下不需要過于著急。
然而,真的可以不著急嗎?并非如此。袁希福老中醫總結出 “坐等復查失良機” 這一觀點,他認為,既然明知腫瘤可能會復發,就如同明知房子可能會倒塌一樣,如果只是日復一日地觀察房子是否倒塌,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袁希福老中醫強調,不能僅僅依靠復查而忽視治療,一定要把握早期康復的有利時機,及早進行扶正固本。
癌細胞如同一顆顆種子,能否發芽長大與 “土壤” 密切相關,而身體內部的微環境就是決定這 “土壤” 的關鍵因素。如果能夠改變內環境,就能從源頭遏制腫瘤發展的勢頭。中醫藥的優勢在于其可以對身體進行整體調理,改善內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