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優化與動能轉換,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正經歷深度調整與轉型。在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時期(2026-2030),數字化不僅是房企提升競爭力和實現降本增效的關鍵,更因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不斷加快在行業中的應用,推動營銷、運營、建造等環節多點突破。頭部房企在營銷、AI賦能、BIM與CIM融合等方面率先探索,進一步提升了行業整體數字化水平。
本文將梳理“十四五”期間房地產行業數字化發展成效,探索“十五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關鍵規劃要點,為行業各方提供參考,助力房地產行業高質量發展。
調研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頭部房企的數字化建設已覆蓋營銷、投資、客研、建造和企業運營等主要場景,數字化基礎顯著增強。營銷數字化已成為標配,覆蓋率持續100%,線上看房、智慧案場等普及度極高。
投資數字化覆蓋率由2021年的80%升至2025年預計的90%,客研數字化則從40%提升至88%。建造數字化和企業運營數字化也分別預計達到88%和96%。
大數據、AI、BIM等新技術持續賦能,助力企業在決策效率、風險管控、客戶洞察等環節降本增效。
“十四五”期間,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和融資環境趨緊影響,企業普遍采取收縮策略,數字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頭部房企數字化年均投入金額逐年下降,從2021年的1.5億元預計降至2025年的0.6億元,企業更趨向收縮非核心領域投入,聚焦數字化建設的實際效益。
“十四五”期間,房企數字化發展戰略清晰且聚焦,提升內部運營效率、實現降本增效是數字化發展主旋律,88%的房企將提升內部運營效率、降本增效視為數字化首要目標;71%的企業重視數據資產價值及數據驅動業務創新,63%將多平臺數據打通作為數字化管理和決策支撐的核心方向。通過流程再造、智能辦公等手段,企業不斷提升資源配置和抗風險能力。
“十四五”后期,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開源AI大模型技術的重大突破,對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發展均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房地產行業也在積極的探索AI大模型在行業內的落地場景、發展路徑以及價值。同時,以CRIC深度智聯為代表的地產行業AI應用也已經開始從探索到逐步落地。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房地產行業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接受度在逐步提升。相比一年前,更多房產業決策者已充分意識到AI大模型對于行業的巨大價值。在受訪的頭部房企數字化負責人中,72%的受訪者預計AI將在未來2至5年內對房地產業產生實質性影響,另有20%的受訪者認為這一時間窗口在5至10年之間,僅8%仍持保守態度。這表明AI已從“探索”階段逐步向“戰略部署”階段邁進。
《“十四五”規劃》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均對數字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十五五”期間,智慧營銷的建設應不再局限于工具迭代,而是以《“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綱領,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實體經濟中的價值。
“十四五”期間,盡管頭部房企基本實現了智慧營銷各項功能的數字化覆蓋,但實際運營中仍面臨一系列深層次難題,嚴重制約了數據要素效益的充分釋放。84%的企業反映數字化平臺引流有限,76%的一線團隊擔心流量被平臺“劫持”而不愿使用統一系統,數據孤島與資源割裂問題突出。四成企業認為創新缺乏數據支撐,36%指出數字化系統難以覆蓋營銷全流程,節點繁雜且碎片化。第三方系統靈活性差,也制約了創新和效率提升。
“十四五”期間,企業在智慧營銷發展中遭遇瓶頸的核心原因在于企業多以“功能和產品”為主導,忽視了客戶全生命周期運營。營銷數字化若只關注交易環節、忽略全流程體驗,難以產生質變。
“十五五”時期,房企將推進客戶全生命周期管理與數字化工具深度融合,實現由工具型到體系化的轉型。未來重點方向包括:AI大模型賦能營銷策劃、智慧案場建設、全社交平臺引流與客戶管理、在線全流程交易等。AI和數據驅動將提升策劃效率和內容更新速度,社交平臺和精細化客戶管理將幫助企業沉淀私域客戶池、打破個人資源壟斷。營銷數字化不再虛實割裂,而是助力房企在資源緊張與市場變動中實現持續增長的核心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應“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十五五”期間,AI大模型技術與房地產企業知識體系的深度協同,不僅是技術工具的迭代,更是落實國家戰略、破解行業痛點的系統性工程。
隨著生成式AI與知識庫以及多Agent協同業務流的融合加速,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智能系統正在重塑房地產企業的運營邏輯。AI不只是提升效率,更能把企業多年來積累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知識轉化為可用、可分析、可生成的智能能力,打破傳統依賴經驗的決策模式。通過智能決策平臺,企業可快速整合和分析各類信息,不再受限于固定報表和滯后的反饋流程,從高層到一線人員都能實時獲得決策支持,極大提升了企業整體響應速度和管理科學性。
以決策機制為例:傳統的房地產企業決策模式雖各有特點,但大多高度依賴于管理層的經驗和決策者風險承擔能力。這固然有房地產企業發展的歷史因素,但不可忽視的原因也是傳統的數據分析能力與工具建設時間長、反饋滯后,難以滿足決策層靈活需求的結果。AI大模型×知識庫×多Agent協同構建的智能決策體系,具備高度靈活性與響應速度優勢。企業可實現對決策所需信息的快速整合與定制化分析,不再受限于傳統報表周期,也不局限于固定模板。
同時,新的協同架構使企業可以在保證商業機密的前提下,更靈活的應用外部能力與知識,CRIC物業AI等行業AI應用已經實現從多個維度賦能企業大運營。“十五五”期間,從高層到一線的各級管理人員,都有望能夠實時獲取所需的業務知識和市場信息,提升決策的全面性與科學性。
更重要的是,這場AI驅動的變革不僅屬于頭部房企。借助“第三方PaaS平臺+企業知識+AI大模型+多Agent協同”模式,中小房企也能以較低成本激活自身知識資產,實現快速數字化躍升。近期調研發現,越來越多非一線房企對AI與PaaS的應用展現出開放態度,預計“十五五”期間將涌現一批以知識驅動、靈活高效的小而美房企,推動行業整體邁向智能化新階段。
2024年10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數字住建”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標志著我國在城市建設與管理領域全面邁入數字化系統工程階段。該《規劃》明確提出,“數字住建”將在“十五五”期間取得實質性突破,并按照“2+2+N+3”的整體框架加快推進,致力于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構建面向未來的城市空間治理新格局。
在這一國家戰略的驅動下,房地產企業,尤其是頭部房企,在建造數字化方面的戰略重心正不斷向更深層次推進。調研數據顯示,BIM系統與建筑機器人是當前房企數字化建造的核心關注點。其中,BIM早已成為企業項目重點建設的方面,為降本增效與項目可視化管控提供重要支撐。然而,由于受限于技術成熟度不足、專業人才短缺、行業上下游協同體系不完善,以及短期(投資回報)等因素,BIM在多數企業中的實際價值尚未完全釋放。
此次《規劃》明確提出建設全國統一的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體系,為BIM技術邁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新支撐。CIM整合地理、建筑和基礎設施數據,實現城市空間三維融合,支持城市更新、交通、應急等多場景模擬和智能決策。BIM×CIM的深度融合,不僅推動建造自動化升級,也帶來資產管理、運營維護等環節的數字化轉型機會。
建造數字化已不僅限于施工和進度管理。隨著“四好”建設推進,房地產企業要提升建筑品質、運營效率和空間服務能力,從單純“建房子”向“城市服務商”角色轉型。BIM與CIM集成應用提升項目精度、速度和智能化運維能力,實現設施維護、能耗管理等自動化,數據沉淀為企業長期決策和資產管理提供基礎。在“十五五”窗口期,房企通過系統推進BIM×CIM深度融合,打通施工到運營全鏈路,把握行業結構性躍遷機遇,贏得未來主動權。
在“十五五”這一關鍵窗口期,房地產企業應正視建造數字化的結構性躍遷機遇。從被動滿足監管要求到主動塑造數字化能力邊界,唯有系統推進BIM×CIM深度融合,打通從施工到運營的全鏈條數字基礎設施,房企才能真正從“項目交付者”向“城市服務商”轉型,構建市場競爭新優勢。
“十五五”時期,數字化已成為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和應對市場挑戰的關鍵路徑。隨著政策推動和技術進步,行業數字化水平將持續提升,營銷、運營、建造等環節的融合將重塑行業生態。無論是頭部房企利用AI與全鏈條數字化探索,還是中小企業通過PaaS合作實現創新,數字化都為行業帶來新機遇和活力。
但在數字化規劃中,企業需跳出功能疊加的思維,更應從生產力變革和長期戰略出發,布局核心能力。數字化是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短期難見效益,但差距一旦拉開難以彌補,因此需高度重視體系化建設。
實施上,房企應基于整體發展框架,科學評估“十四五”期間項目成效,優化已有基礎,避免無效重復。數字化規劃要突出落地性和考核性,與企業業務緊密結合,實現可量化管理。同時,還需與行業生態和客戶需求深度融合,真正發揮數字化在產業協同與服務創新中的作用。唯有如此,房企才能把握“十五五”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贏得未來主動權。
文章來源:樂居買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