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這玩意兒,就像老舊的機器,哪兒不潤滑,哪兒就先出故障。”這是老李頭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說來也巧,他七十多歲,耳聰目明、走路帶風,鄰里都說他“比年輕人還硬朗”。問他養生秘訣,他倒也不藏著掖著:“蛋白質吃夠了,病都繞著走。”
這話聽起來有點“江湖氣”,但背后的科學卻扎扎實實。蛋白質,是支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石。別看它不如脂肪那樣“香”,也不像碳水那樣“頂飽”,但它才是撐起免疫力、修復組織、維持代謝的幕后大佬。
尤其是入夏,人體陽氣漸盛,代謝加快,出汗多、消耗大,稍不留神就會“虛掉”。這時候,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體力、免疫、精神狀態統統“拉垮”,醫院的大門說不準就得常常光顧了。
那問題來了——蛋白質人人都說重要,但該怎么吃?吃啥才是“頂用”的蛋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入夏后最值得多吃的三種蛋白質食物,不僅增強體質,還能讓你遠離小病小災,一年更比一年強。
入夏吃啥蛋白才最值?這3種食物別錯過!
下面這三個蛋白質來源,不僅營養密度高、吸收率好,還特別適合夏天吃。不貴、不膩、不難做,簡直是“性價比之王”。
1. 雞蛋:小身材,大能量,蛋白質界的“扛把子”
雞蛋這東西,真是被我們低估了太多年。
每個雞蛋大約含有6~7克優質蛋白,且氨基酸組成最接近人體需要,生物利用率高達97%以上。放眼整個蛋白質世界,雞蛋幾乎是“黃金標準”。
更妙的是,雞蛋不僅營養全,還老少皆宜。早上一顆煮雞蛋,勝過一碗粥加一把榨菜。有研究指出,常吃雞蛋的人,肌肉含量更高、免疫細胞活躍度更強。尤其是老年人,雞蛋簡直就是“抗肌肉流失”的秘密武器。
當然也有人擔心膽固醇問題,但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等數據,適量吃雞蛋并不會顯著升高血脂,反而對心血管有益。重點是“適量”——普通成年人每天1~2個雞蛋完全沒問題。怕膽固醇的,可以多吃蛋白,少吃蛋黃。
2. 豆腐:植物蛋白中的“清流”,夏天吃它剛剛好
說到植物蛋白,豆腐必須擁有姓名。豆腐是黃豆“變身”后的產物,不僅保留了大部分大豆蛋白,還去掉了難消化的抗營養因子,更適合人體吸收。每100克豆腐含有約8克蛋白,性溫、口感柔和,夏天吃格外舒服。
更妙的是,豆腐中的大豆異黃酮還有助于調節激素、保護骨密度、降低膽固醇。尤其是女性朋友,夏天來一碗涼拌豆腐,既清爽又養人。
有意思的是,豆腐這種“老百姓的飯桌標配”,在國外卻被當作“超級食品”來炒,什么豆腐奶昔、豆腐漢堡、豆腐蛋糕,讓人哭笑不得。
但話說回來,真正懂吃的中國人,從古代就把豆腐玩出了花。文人雅士愛用豆腐清心寡欲,民間百姓靠豆腐補中益氣。這東西,確實是“低調的滋補高手”。
3. 魚:清淡不上火,蛋白質含量高,還“腦子靈光”
夏天很多人胃口不好,肉類一上桌就覺得膩。這時候,魚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不論是草魚、鱸魚還是三文魚,魚肉的蛋白質含量都在18%以上,且脂肪低、消化快,是高蛋白優選。尤其是深海魚,還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和保護大腦。
很多老年人一旦“記憶模糊、反應遲鈍”,未必是老了,可能是腦細胞缺營養。適當吃點魚,尤其是富含DHA的魚類,可以改善認知、延緩大腦老化。
魚肉富含牛磺酸、肌酸、B族維生素,對提升精力、修復神經也有好處。
做法也很重要:清蒸、燉湯、煮粥是首選,油炸紅燒就別太常吃了。入夏后,來一碗鯽魚豆腐湯,補蛋白、養胃氣,一舉兩得。
除了吃什么,還要注意怎么吃
很多人以為“補蛋白”就是“狂吃肉”,其實大錯特錯。攝入蛋白要講究“質、量、時”三要素:
質要優:優質蛋白指的是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的蛋白,如雞蛋、奶類、魚肉、大豆等;
量要穩:不要一頓突擊吃三塊牛排,分配到三餐更有利于吸收;
時要準:尤其早餐和運動后,更需要補充蛋白,這時候吸收效率最高。
蛋白質不是“越多越好”。腎功能正常的人可以適量多吃,但若有腎病、痛風等疾病,應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攝入量。
還有哪些誤區,得避一避?
誤區一:只吃蛋白粉就能補充蛋白質?
蛋白粉雖好,但不能替代正常飲食。長期只靠補劑,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日常飲食為主,補劑為輔,才是正解。
誤區二:蛋白質吃得越多越好?
蛋白質在體內無法儲存,吃多了也會轉化為脂肪或增加腎臟負擔。適量是關鍵。
誤區三:植物蛋白不如動物蛋白?
植物蛋白如果搭配得當,同樣可以達到優質蛋白效果。比如豆類+谷類的組合,就是經典的“互補搭配”。
醫生有話說:蛋白質是“免疫力的磚頭”,入夏別再忽視它
從臨床經驗來看,很多小病小痛,其實都和日常營養攝入脫不了干系。尤其是蛋白質攝入不足,很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恢復慢、體力差。
有人年年夏天都感冒、濕疹、拉肚子,其實不是天生體寒,而是“底子虛”。底子怎么來?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與其迷信保健品,不如在三餐中下點功夫。每一口含蛋白的飯菜,都是對身體的投資。入夏之后,把這3種蛋白質食物安排起來,或許你真的能做到“不跑醫院”。
溫馨提示:本文僅為健康知識科普,不作為任何診斷或治療建議。如有不適或相關健康問題,建議及時就醫并遵循專業醫師指導。切勿自行判斷或隨意補充蛋白質,以免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鐘雪梅,陳敏,凌雅韻,等.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25,36(06):732-736. [2]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3]李雪,張志云.優質蛋白質與人體健康關系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23,44(05):289-29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