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晚,上海滬劇院攜經典劇目《羅漢錢》亮相武漢第四屆全國戲曲(南方片)會演,在湖北省戲曲藝術中心為觀眾獻上一場海派藝術盛宴。
作為文旅部“重點傳統劇目復排計劃”入選作品,這部誕生于1952年的滬劇瑰寶,以全新的舞臺表達叩擊當代觀眾心扉。
《羅漢錢》由滬劇泰斗丁是娥、解洪元等藝術家首演,曾獲首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獎,被譽為“滬劇現代戲里程碑”。
該劇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婚姻法》頒布為背景,通過母親小飛娥與女兒張艾艾兩代人的愛情命運,展現封建桎梏與自由戀愛的激烈碰撞。
舞臺上,一枚流轉于母女手中的羅漢錢,既是封建婚姻的苦澀見證,亦成為新生代沖破枷鎖的勇氣象征。 武漢演出現場,演員以細膩入微的表演和醇厚婉轉的唱腔,將滬劇藝術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燕燕做媒”“回憶”等經典唱段響起,觀眾席中輕聲跟唱者不絕。席間既有本地的戲迷前來捧場,還有不少定居武漢的上海觀眾。
前來觀演的不乏年輕一代的武漢本地滬劇戲迷。
演出結束時,演員數次返場謝幕仍難抑觀眾熱情。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易棟在演后興奮地表示:“復排版《羅漢錢》舞臺呈現圓整可觀,有承有變,歷久彌新,通過這場演出,我感受到了主創團隊的嚴謹基調與新穎細致,稱得上是當代戲曲守正創新的生動案例?!?/p>
演出結束后,武漢大學教授易棟作為資深滬劇戲迷,上臺近距離“追星”,表達了對來自上海的藝術家們精彩表演的欽服。
為紀念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丁是娥誕辰百年,上海滬劇院2023年啟動《羅漢錢》復排工程,在守護經典基因的同時大膽創新。
導演沈剛以“以創帶教”理念重構敘事——舞臺上三組同心圓轉臺徐徐流轉,既暗合“羅漢錢”的輪回意象,又以空間流轉消解時空壁壘。多媒體投影將江南水鄉的黛瓦白墻暈染為寫意畫卷,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與當代極簡美學碰撞出驚艷火花。
音樂設計更顯匠心獨運:歌隊以無伴奏形式吟唱滬劇早期山歌調,空靈人聲與鏗鏘鑼鼓編織出戲劇張力。
小飛娥的“反陰陽”唱腔如泣如訴,封建壓迫下的隱痛穿透時空;張艾艾的“寄生草”高亢激越,新時代女性覺醒的力量直擊人心;媒婆五嬸的“汪汪調”俏皮潑辣,市井人物的鮮活躍然臺上。新增的“區長勸婚”唱段,通過生活化的俚語與詼諧身段,讓基層干部形象既有泥土氣息又不失時代溫度。
從1952年首演時石破天驚的“婚姻自由”吶喊,到2023年復排版與新版《婚姻登記條例》的跨時空對話,《羅漢錢》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
上海滬劇院攜作品訪問江城期間,《解放日報》記者記錄下藝術家們將這部經典搬上舞臺的臺前幕后及精彩瞬間:
23日下午開始,滬劇院舞美組率先進場,開始緊張的裝臺工作。
與傳統戲曲表演不同,《羅漢錢》復排版運用大量現代舞美視效元素,三大轉盤,激光投影,各種道具裝置,豐富了舞臺呈現,同時為快速裝臺帶來了更高的要求。
滬劇院樂隊在樂池中最先開始演前的合練。滬劇音樂的特殊性在于樂隊不僅運用傳統民族樂器,還融合了西洋管弦樂,使得作品的曲調頗為融合豐富,容易被當代觀眾接受。
下午4點,舞臺各技術部門全部就位,演員們開始了演前的走臺試音。
等待上臺試音,在劇中飾演村長的洪立勇(左)和飾演張木匠的吳爭光在臺下眉飛色舞地聊著戲。這兩位國家一級演員是滬劇院的大前輩。
后臺,劇中參演的小演員在試穿戲服配的紅鞋。
后臺服裝間,戲服把屋子塞得滿滿當當。
演前一個半小時,后臺開始忙碌了起來,演員們輪流坐到鏡前開始化妝。
《羅漢錢》戲中的人物眾多,作為一部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的作品,造型設計也頗為豐富。
開演前一小時,許多戲迷早早聚在劇場門口,熱烈地討論著此次來到武漢展演的各家精彩作品。
劇場大廳里,專為本場演出制作的《羅漢錢》節目冊設計精美,吸引了戲迷們駐足。
晚上七點半,大幕即將拉開,演員們聚集到后臺候場,準備登臺。
歌隊的設計是《羅漢錢》的一大創新。除了在臺上起到推進劇情的作用,有時演員們還需要在幕后演唱,烘托臺上的表演。
藝術家們精彩的演出獲得觀眾熱情的掌聲與喝彩。演員們依次登臺謝幕,最后謝幕的是飾演小飛蛾的國家一級演員程臻。作為該劇的靈魂人物,她的精彩表演獲得了觀眾的充分認可。
熱情的觀眾們涌到臺前,向演員們鼓掌歡呼。
原標題:《演界|傳統與現代交融煥新戲曲舞臺,滬劇經典《羅漢錢》武漢上演贏得好口碑》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