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寧汶上縣的林間,一群羽毛黑白相間、體態矯健的蘆花雞正悠閑地踱步。
它們的啼鳴聲與莫扎特的古典樂交織,仿佛在演奏一曲鄉村振興的樂章。
誰能想到,這些看似普通的“土雞”,竟在二十多年間從瀕臨滅絕的物種,蛻變為年產值超15億元的縣域經濟支柱?
上世紀90年代末,汶上蘆花雞因外來雞種沖擊和養殖技術落后,一度僅剩不足200只純種雞,瀕臨滅絕。
轉機始于1998年,當地農民賈正國帶著村民走街串巷,收集到180只羽色接近純種的蘆花雞,開啟了長達五年的保種工程。
通過人工授精、DNA檢測提純,山東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參與,最終篩選出800只純種雞,并逐步擴繁至1.2萬套核心種群。
這場“基因保衛戰”不僅挽救了物種,更奠定了產業基礎。
如今,汶上建成國家級原種繁育中心,年孵化雛雞6000萬只,出欄成雞1000萬只,雞苗和產品遠銷全國30多個省份,市場份額占全國蘆花雞種源的30%。
一只雞的“身價”也從散養戶時代的幾十元,躍升至深加工產品的百元以上,成為高端生鮮店的“中產餐桌標配”。
傳統養殖靠經驗,現代產業靠科技。
汶上蘆花雞的崛起,離不開“產學研”深度融合。
當地企業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合作設立院士工作站,從基因育種到生態養殖,科技賦能貫穿全鏈條。
例如,通過植入綠殼蛋雞基因,科學家培育出產蛋量提升30%、附加值增加20%的綠殼蘆花蛋雞。
智能孵化箱將雛雞存活率從30%提升至90%,每只雞佩戴二維碼“身份證”,實現養殖數據全程可追溯。
連雞舍播放輕音樂、用黃芪黨參“補氣血”的細節,都透著“科學養雞”的精致感。
這種“硬核科技”不僅讓養殖戶年均收入超10萬元,還催生了“托管代養”“消費認領”等新模式。
農戶只需提供場地,企業負責技術、銷售,風險共擔、利潤共享。
汶上縣90戶規模養殖戶中,60%通過這種模式實現“零經驗創業”。
一只蘆花雞能衍生出多少種可能?
汶上的答案是:燒雞、鹵蛋、火腿腸、椒麻雞預制菜,甚至非遺文創。
當地企業開發出16種深加工產品,入駐大潤發、銀座等商超,年銷售額超3億元。
但相比河南道口燒雞40%的深加工率,汶上仍停留在15%,提升空間巨大。
新的增長點來自文旅融合。
在次邱鎮養殖基地,游客可以認養一只“音樂雞”,通過直播觀看它的成長,非遺工坊將蘆花雞元素融入泥塑、木雕,線上直播單日銷售額突破40萬元。
這種“農業+文化+電商”的模式,讓土特產變身“網紅IP”,抖音“蘆花雞”話題播放量超7億次,客單價雖僅68元(低于行業均值120元),卻為品牌積累了龐大流量池。
光鮮數據背后,挑戰依然嚴峻。
散養模式占比超60%,雖保障了肉質,卻加劇疫病風險;
深加工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像“周黑鴨”那樣的爆款;
品牌溢價不足,多數利潤被中間商賺走。
當地政府正多管齊下破局:投資2.3億元建設標準化保種場,推動養殖集約化;
聯合中檢集團制定行業標準,打造“蘆花雞餐飲連鎖品牌”;
與米其林廚師合作研發新菜品,瞄準高端市場。
2024年,次邱鎮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5億元,帶動1.2萬戶農民增收。
汶上蘆花雞的故事,是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碰撞的進化史,也是一曲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協奏曲。
它證明,即便在最“土”的產業里,也能長出“高精尖”的競爭力。
當一只雞喝上純凈水、住進音樂房、戴上二維碼時,鄉村振興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既尊重傳統、又擁抱變革的細節中。
編輯:小可
作者:老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