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是億萬人眼中的“央視女神”。
如今52歲,再被網友偶遇時,很多人一時竟沒認出來。
短發沒造型,臉有些圓潤,穿著也很隨意。
尤其是在“死亡打光”下,素顏的她顯得有些疲憊。但奇妙的是,當光線一換,整個人又瞬間優雅了起來。
那份從骨子里散發出的氣質,依舊讓人一眼難忘。
有人說她老了。可比起年齡變化,更讓人感慨的是:她終于活得松弛了。
01
出身名門,卻被父親“狠訓”長大
1973年,董卿出生在上海一個高知家庭。
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高材生,在旁人看來,她應該是被捧在手心的小公主。
可事實正好相反。
從識字起,她就要天天抄成語、背古文。初中開始,父親給她列書單、檢查背誦,一個不及格就要訓一頓。
小時候她連照鏡子都不敢,因為父親一句話:“再打扮也是個土豆。”
童年的董卿,很少擁有“玩”的權利。
讀書之外,她要去打暑期工:洗碗、當清潔員、做售貨員……1塊錢的日薪,她攢了好久,才買下一輛自行車。
她曾躲在角落哭著吃飯,也曾對著陽臺問自己“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但她沒停下,一步步走出父親“設置”的苦路。
等到長大,她才慢慢讀懂,那個總不表揚她的父親,其實是怕她軟、怕她輸、怕她被社會的風一吹就倒。
02
非科班出身,從最底層干到央視一姐
18歲那年,董卿考入浙江藝術學校。
父親并不支持,但她終于離開了“高壓”的家,開啟了追夢之路。
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話劇團,卻無戲可演。
碰巧電視臺招人,她試了一下,竟然錄取了。
可進電視臺不是就能紅。她最開始只能當編導,還要兼職主持。
為了站上臺,她白天上班、晚上自學,幾乎連軸轉。
轉機出現在上海電視臺,《相約星期六》的爆紅讓她有了姓名。不久后,央視西部頻道邀請她加盟。
她知道,那是她更大的舞臺。
可初進央視,她什么都不熟。
光是背稿和做功課,就能把她熬得坐在地上哭。最慘時,提著大包小包衣服,站在寒風中打不到車,眼淚混著粉底往下掉。
但她咬牙挺住了。
靠著拼命、死磕,她成了春晚連續13年的主持人,也成了全國觀眾的“文化白月光”。
03
感情低調,家庭成謎,但母愛很溫柔
和熒屏上風光無限不同,董卿的感情生活始終成謎。
她曾在美國低調生子,孩子父親是誰?沒人能確定。網上有猜測,有傳聞,但她從不回應。
人們以為她嫁入了豪門,也以為她離了婚。
但她不解釋,也不澄清。唯一能看到的,是她偶爾和兒子被網友拍到。
去雍和宮聽講、在布達拉宮旅行、參觀動物館……母子倆的畫面,溫柔又平靜。
那不是“女強人”的高高在上,而是一個媽媽,和孩子之間最簡單的陪伴。
她曾說過自己“含淚奔跑”。
如今的她,或許不再奔跑,而是放慢腳步,好好看看沿路的風景。
04
如今不再爭搶舞臺,轉身做回自己
離開央視后,董卿消失了好幾年。
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失敗了,反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由”。
在她最火的時候,她選擇做幕后。
打造出了《朗讀者》這樣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
從策劃、拉贊助到錄制、剪輯,她一手包辦。
為了節目,她哭過累過,也扛住了壓力。
節目的爆火,不只是因為嘉賓多大咖,更因為她在節目里真誠地流淚、認真地聆聽。
那些她曾經無法釋放的情緒,在《朗讀者》的每一集里,都得到了回應。
有人說她崩潰過,也有人說她是“神”。
可她從不裝完美,她只說自己是個普通人,有崩潰、有眼淚、有迷茫。
再被偶遇的她,狀態有起伏,模樣也有變化。
但她不遮不掩,素顏、隨性、接地氣。
哪怕臉上多了歲月的痕跡,可那種骨子里的自信和文化氣息,是遮不住的光。
52歲的董卿,沒有在聚光燈下“老去”,卻在淡出舞臺后活得更真實。
如今的她,不再追求“最好”,但卻活出了“剛剛好”。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