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祖廟賦》
粵東形勝,潮郡靈墟。揭?guī)X擎天而開紫闕,榕江繞郭以貫玄圖。有廟巍然,冠三山之冕旒;其神赫矣,垂九野之霞裾。隋祚初定,神顯靈蹤;唐業(yè)方興,敕封王公。至宋太宗賜號"國王",明太祖詔享春秋。千載滄桑,猶聞韓昌黎"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之絕唱;萬方香火,更見丘文莊"正氣常存垂宇宙,英靈如在鎮(zhèn)乾坤"之雄題。
觀夫廟貌:畫棟雕甍接霄漢,飛檐翹角引鸞凰。石獅鎮(zhèn)殿承漢闕之制,龍柱擎天效魯班之章。春來玉蘭吐瑞,秋至丹桂浮光。壁嵌宋碑,字字猶存雷斧痕;龕懸明匾,筆筆似帶松煙香。此誠"神之格思不可度,矧可射思"之圣域也。
至若顯圣之跡:韓江倒灌,神揮劍斷洪濤;潮郡大疫,王擲符起沉疴。元兵壓境,顯旌旗于云端;倭寇侵疆,震鼓角于海嶠。此非"無疆德道,化育功參"者乎?昔人贊曰:" 隋唐顯圣開王跡,宋明封敕鎮(zhèn)南疆",豈虛言哉!
吾今焚香再拜,但見:爐煙裊作慶云,燭焰化為赤霓。忽聞空中環(huán)佩響,恍睹云間冠冕移。乃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維岳降神,生甫及申"。遂作頌曰:三山巍巍兮神所宅,榕水泱泱兮德之澤。護國佑民兮昭明德,俎豆千秋兮耀南國。
華仙人筆于揭西三山祖廟
陳少慈
(1962年2月-)字華仙人,號根草堂主,廣東潮汕人,中國著名古書畫鑒賞家,詩人,辭賦家,書法家、思想家、文化藝術(shù)策劃家。長于詩書畫鑒賞,書法和辭賦撰寫。曾以《潮汕賦》、《武當記》名聲大振,得到了國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者的肯定和褒獎。其撰寫的《潮汕賦》、《鵬城八景》、《武當記》先后被編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大學語文》一書,廣為流傳。
《三山祖廟賦》詞匯解釋
1. 地理意象:
“揭?guī)X擎天”指揭陽山脈高聳入云,“榕江繞郭”描繪榕江環(huán)城如玄奧圖卷,暗合風水“紫闕玄圖”之說。
“冕旒”“霞裾”喻三山國王如帝王般威嚴,服飾華貴如天界神明。
2. 歷史脈絡(luò):
隋代始建廟,唐代封“王公”,宋太宗賜封“國王”(據(jù)《宋會要輯稿》載宋太宗敕封三山神為“廣靈王”),明太祖定春秋祭祀(見《明史·禮志》)。
引用韓愈《祭鱷魚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句,丘濬(丘文莊)題廟聯(lián)“正氣常存”化用文天祥《正氣歌》,凸顯廟宇歷史厚重感。
3. 建筑描寫:
“畫棟雕甍”“飛檐翹角”為唐宋廟宇典型風格(參考《營造法式》),石獅、龍柱象征王權(quán)與神力。
“雷斧痕”喻碑文如雷劈斧鑿般蒼勁(化用韓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意象),“松煙香”指明代匾額墨跡如松煙古香(松煙為制墨原料)。
4. 經(jīng)典引用:
末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強調(diào)神明降臨的不可測度,呼應廟宇神圣性。
5. 神跡傳說:
“韓江治水”“潮郡驅(qū)疫”為地方志載三山國王顯靈事跡(見《潮州府志》)。
元兵、倭寇事典取自明代抗倭史料(如《粵大記》載三山神助戰(zhàn)傳說)。
6. 名句化用:
“德合無疆”出自《周易·坤卦》,“功參化育”化用《中庸》“贊天地之化育”,賦予神明天地同功的至高地位。
“三峰青靄”句引自清代潮州詩人題廟詩,凸顯三山國王鎮(zhèn)守粵東的永恒威靈。
7. 祭典場景:
“慶云”“赤霓”為祥瑞之兆(《漢書·天文志》載“慶云,喜氣也”),環(huán)佩、冠冕喻神明降臨。
8 經(jīng)典征引:
“神之聽之”出自《詩經(jīng)·小雅·伐木》,“維岳降神”引自《詩經(jīng)·大雅·崧高》,以《詩》證神,增強權(quán)威。
頌辭仿《楚辭》體,以“兮”字延展詠嘆,末句“俎豆千秋”呼應《論語》“俎豆之事”,點明廟祀不朽。
9. 歷史文獻:
《宋會要輯稿·禮類》:記載宋太宗敕封三山神為“廣靈王”。
《明史·禮志》:明代官方祭祀三山國王的禮制。
《潮州府志》《揭陽縣志》:詳錄廟宇沿革、顯靈事跡。
10. 文學經(jīng)典:
韓愈《祭鱷魚文》、丘濬《瓊臺詩文會稿》:文中引句來源。
《詩經(jīng)》《周易》《中庸》:化用儒家經(jīng)典提升賦文深度。
11. 建筑參考:
李誡《營造法式》:唐宋建筑形制術(shù)語來源。
潮汕古廟實測圖錄(如《粵東古建筑》):石獅、龍柱等細節(jié)依據(jù)。
12. 此賦融合地理、歷史、神跡、建筑四維,以駢儷鋪陳、經(jīng)典征引為骨,以唐宋氣象為韻,既符合傳統(tǒng)賦體“體物寫志”的特征,又通過權(quán)威文獻與地方傳說交織,塑造三山國王祖廟“護國佑民”的永恒形象。文中名句化用經(jīng)典、呼應史實,可期“與山河并壽,隨日月同光”。
《三山國王祖廟賦》白話文
粵東大地風光壯麗,潮州古城鐘靈毓秀。揭陽山脈高聳入云,仿佛撐起天宮的紫闕;榕江碧水環(huán)繞城郭,如同勾連玄奧的天圖。祖廟巍然矗立,如三山戴上帝王的冠冕;神明威嚴顯赫,衣袍垂落似九霄云霞。隋朝初立時,神明便顯圣跡;唐朝興盛時,帝王敕封其為王公。到宋太宗賜予“國王”尊號,明太祖下詔春秋祭祀。歷經(jīng)千年滄桑,仍能聽見韓愈筆下“潮州城,南面是海,北面群山環(huán)繞”的千古絕唱;看遍四海香火,更可見丘濬題寫“浩然正氣長存天地,英靈永在鎮(zhèn)守乾坤”的雄渾匾額。
再看廟宇形貌:彩繪的屋梁、雕鏤的瓦脊直插云霄,飛檐翹角似要引來鳳凰棲居。石獅鎮(zhèn)守殿前,承襲漢代宮闕的規(guī)制;龍柱擎天而立,效仿魯班技藝的典范。春日玉蘭吐露祥瑞,秋時丹桂浮動清光。墻壁嵌著宋代碑刻,字跡如雷劈斧鑿般遒勁;神龕高懸明代匾額,筆墨似松煙古墨般留香。這真是《詩經(jīng)》所言“神明降臨不可揣測,豈容怠慢不敬”的圣潔之地!
至于神明顯圣的事跡:韓江洪水肆虐時,神靈揮劍斬斷狂濤;潮州瘟疫橫行時,國王擲符救活垂死之人。元軍大舉壓境,云端突現(xiàn)神明旌旗;倭寇侵犯海疆,山間驟響戰(zhàn)鼓號角。這般功德,豈非《周易》所說“德行廣布無邊,功業(yè)參贊天地化育”古人曾贊嘆道:"三山國王在隋唐時期顯靈開創(chuàng)神圣基業(yè),到宋明時代受帝王冊封鎮(zhèn)守南方邊疆",這難道會有虛妄之言嗎?
今日我焚香叩拜,只見:爐煙裊裊化作祥云,燭光躍動宛如赤虹。忽聽空中環(huán)佩叮咚,恍惚望見云間冠冕移動。方知《詩經(jīng)》所言“神明垂聽,終將賜予和平”,“高山降下神靈,護佑賢人輩出”。于是作頌詞道:巍巍三山是神明的居所,泱泱榕水是德澤的流淌。護國佑民彰顯光明德行,千秋祭祀榮耀南國邊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