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弧菌難控?先看懂蝦病防控的 5 個殘酷真相
最近走訪珠三角蝦塘,不少養殖戶愁容滿面:“用了 3 次消殺藥,弧菌檢測值降了,但每天還是有上百斤蝦偷死!” 上海諾立博士團一線調研時發現,90% 的弧菌防控失敗,都源于對蝦類病害特點的認知盲區。結合當下高溫雨季的養殖現狀,這五大真相必須警惕:
(1)、病害發現滯后:等看到浮蝦,底部已死一片
蝦類 70% 時間棲息池底,剛放蝦苗的時候,水的透明度高、水位也比較淺,但是蝦苗很小,很難觀察到。等到了養殖后期,水的透明度降低,水位也越來越深,病蝦就更難被發現。
(2)、病原擴散加速:增氧機變 “傳播器”,2 小時感染全塘
病蝦尸體被健康蝦分食、增氧機攪動水體,導致弧菌通過 “糞便 - 攝食 - 水體” 鏈條快速擴散。廣西標粗場數據:單口塘發現 1 尾帶菌蝦,48 小時后全塘弧菌檢出率從 5% 飆升至 65%,傳統 “局部消殺” 根本無法阻斷傳播。
(3)、蝦體免疫空白:沒有免疫系統,全靠環境 “硬抗”
蝦缺乏特異性免疫細胞,肝胰腺是唯一 “免疫防線”。實驗數據:當水體弧菌>500CFU/ml 時,對蝦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下降 40%,此時即使消殺弧菌,體質虛弱的蝦仍會持續死亡。
(4)、發病后無藥可施:停料 = 放棄治療,喂料 = 傳播病原
弧菌感染后蝦攝食驟減,藥物拌料吸收率不足 20%。但完全停料會導致健康蝦體質下降,形成 “病蝦死、健蝦弱” 的惡性循環。
(5)、病原復雜難辨:弧菌常與病毒、缺氧 “聯手作案”
夏季高溫期,45% 的 “弧菌病” 實為 “混合感染”—— 弧菌破壞蝦體黏膜后,白斑病毒、肝腸胞蟲(EHP)趁虛而入,同時底泥發酵產生的硫化氫(>0.1ppm)進一步削弱蝦體質。上海諾立實驗室數據:78 份病蝦樣本中,62 份同時檢出弧菌 + 病毒 + 有毒有害物質。
02、傳統控弧為何越殺越死?3大誤區正在掏空你的錢包
誤區 1:只殺弧菌不調水
某養殖戶連續使用強氯精 5 天,弧菌從 800CFU/ml 降至 100CFU/ml,但水體藻相失衡(藍藻爆發)、pH 值飆升至 9.5,對蝦因 “堿中毒” 持續死亡。真相:弧菌是 “環境病”,不改善底質 / 水質,殺弧菌等于 “治標不治本”。
誤區 2:忽視蝦體免疫力
一些養戶過度依賴化學消殺,對蝦肝胰腺萎縮發病率高達 60%,即使弧菌控制住,每天仍有 3% 的蝦因體質衰竭死亡。有數據表明:肝胰腺健康的蝦,對弧菌的耐受閾值比病蝦高 3 倍。
誤區 3:消殺頻率盲目跟風
不少養殖戶 “定期 7 天殺一次弧菌”,但夏季弧菌繁殖周期僅 12-18 小時,傳統消殺劑藥效持續 48 小時后,弧菌易反彈至用藥前水平。成本賬:每月消殺成本超 2000 元 / 畝,卻換來 “越殺越多” 的惡性循環。
03、6月6日獵弧日直播:
從源頭破解控弧困局
針對蝦病防控五大痛點,6月6日晚19:30,上海諾立攜手騰氏水產商務網在其官方視頻號直播間,從環境凈化、蝦體免疫、病原裂解以及實戰案例等多維度幫助養戶跳出傳統誤區的 “三維防控體系,這個夏季,別再讓 “弧菌不清、死蝦不止” 的悲劇重演!此次 “諾立6.6獵弧日” 專場直播,特邀: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黎潔博士、上海諾立技術總監劉斌老師、以及上海諾立創始人張超總將從科學角度解析高溫季弧菌爆發的底層邏輯,首次公開 “高溫季弧菌預警公式” ,教你通過水溫、pH 值、溶氧量等關鍵指標,提前預判弧菌爆發風險;劉斌老師擁有豐富的一線實戰經驗,將分享他在各地養殖場總結出的應急處理妙招;上海諾立創始人張超總,則會帶來諾立全新升級產品 “弧清零” ,直擊高溫控弧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