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草書不規范,鬼神也難辨”,很多人認為草書講究的速度、是筆畫的連綿不絕,從而忽視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要領,結果寫出來的作品陷入了“江湖體”的境地。米芾認為:“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練習晉人草書,便可得正宗草法。
但是,如果初學便臨摹二王作品,難度太大,很難領悟到其用筆的精髓。王羲之在臨終前,曾將家族筆法傳給兒子王獻之,并囑咐他一定保密,后來被智永禪師公開,宋代人將這些筆法訣竅編成一部《草訣百韻歌》。
此作采用五言律詩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識記,將草書的筆法、結構、相似字的區分寫得明明白白、一覽無余,用1000多字的篇幅,囊括了草書的所有要論,堪稱一部“草法大字典”,即使是外行也能輕松上手。把這部《草訣百韻歌》研究透徹、練習明白,再去練“二王”、張旭、懷素的作品,便能事半功倍了。
我們都知道,寫草書難在既有法度又不失即興性,要保證情感的連貫與法度的平衡,這就要求書寫者必須對不同字的寫法了如指掌,這部《草訣百韻歌》采用楷、草對照的形式編成,更直觀,更便于查詢。每一句話都干貨滿滿,直切要害,堪成學草的“保姆級教程”。
我們舉其中幾句為例,作一講解:“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聯。詹侯熙照識,繩蠟達連看。”
“曾差頭不異,歸浸體同觀”是說“曾”“差”的草書寫法中,字頭部分形態相同;“歸”“浸”的主體部分,如中部或核心架構寫法相近,需通過細節區分,如筆畫走向、收筆形態。
“孤殆通相似,矛柔總一般”:“孤”字與“殆”字的草體輪廓相似,需注意起筆或轉折處的細微差異;“矛”與“柔”的結構框架基本一致,可能通過連筆或簡省方式呈現共性,需結合上下文辨別。
“鄉卿隨口得,愛鑿與奎聯”:“鄉”“卿”的草書可通過快速連筆自然寫出,形態接近;“愛”“鑿”“奎”三字的草法可能存在連筆關聯,如偏旁部首的簡化連寫,需整體觀察筆勢連貫。
“詹侯熙照識,繩蠟達連看”:“詹”“侯”“熙”“照”等字的草體需仔細識別,因字形易混;“繩”“蠟”“達”的草法可通過連筆規律觀察,如偏旁與主體的牽連呼應。通過這幾句我們可以看出,這部《草訣百韻歌》字字珠璣,堪為草書入門的絕佳范本。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便于臨摹學習。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