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街道始終將人民建議征集作為踐行民主真諦的核心抓手,自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揭牌以來,在區委區政府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傾聽民聲、集中民智,引導群眾積極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不斷將“金點子”轉化為推動工作的“金鑰匙”,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和期盼,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案例一
古北萬科廣場蝶變煥新
作為古北一期最早的商業地標,萬科廣場曾是中外居民的“生活客廳”,但隨著設施老化、功能單一,逐漸陷入“人氣流失”困境。2023年,廣場大廈業委會主任劉興貴向虹橋街道寄出一封建議信:“照明不足、路面破損、缺乏休閑空間,希望重塑廣場活力。”這封信成為改造的“發令槍”,也拉開了人民建議征集的序幕。
街道迅速響應,依托“12345”熱線、入戶走訪、商戶座談會等渠道,同步啟動“線上+線下”雙軌征集:線上通過公眾號平臺發布建議征集令,線下舉辦“街區開放日”,邀請居民現場“診斷”。兩周內,累計收到有效建議187條,涵蓋照明升級、功能分區、業態優化等12個類別,一幅“居民心中的理想廣場”藍圖初具雛形。
面對多元主體的不同訴求——居民希望安全舒適的公共空間,商戶期待人氣回流的經營環境,外籍居民渴望文化融合的交流場景,虹橋街道先是“問需于民”:召開愿景共識會,組織居民、商戶、物業、外籍人士代表共議“廣場應該是什么樣”,形成“國際范、煙火氣、全齡友好”三大核心訴求;又“問計于民”:引入華東政法大學賦能團隊,將建議轉化為3套設計方案,通過“線上投票+線下路演”征求意見,針對“兒童游樂區選址”“夜間照明方案”等爭議點,開展5場專題聽證會,吸納62條修改建議;再“問效于民”:成立由15名居民、商戶、社區工作者組成的“監督小組”,全程參與施工方案優化,推動“健身步道弧度調整”“無障礙設施增補”等11項細節改進。
改造工程啟動后,如何避免“重建輕管”?街道以建議征集為契機,推動治理機制創新:成立由街道、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商戶聯盟、居民代表組成的“古北之源共治委員會”,將前期征集的“建立商戶自治公約”“定期舉辦鄰里活動”等建議轉化為制度成果。共治委員會下設“商戶運營組”“居民服務組”“外籍人士聯絡組”,制定《廣場管理公約》,明確商戶經營規范、公共空間使用規則、活動共辦機制。改造期間,商戶主動提出“錯峰施工”建議,減少對居民生活影響;居民志愿者自發組建“廣場護衛隊”,參與設施維護和秩序引導。“現在我們既是商戶,更是‘街區主人’。”在廣場經營24年的咖喱餐廳老板劉素玉感慨道。
2023年12月,煥新后的萬科廣場揭開面紗。8字形彩虹步道串聯全齡活動區,親子游樂區、寵物友好角、社區書吧等功能空間一應俱全,夜間照明系統不僅提升安全系數,更打造出流光溢彩的“夜經濟”場景。開放首日,“融情古北之源”公益市集吸引千余名居民參與,中外居民在攤位前交流互動,成為“國際社區”最生動的注腳。
古北萬科廣場的“蝶變煥新”,從一個建議到多方共治,從硬件升級到幸福家園,通過人民建議征集穿針引線,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設計者”,共同書寫了社區治理的溫暖篇章。
案例二
廣納民聲破解“繞路之難”
在虹橋街道古北社區,一道長約50米的圍墻拆除后,璟宏人才公寓、古北長樂苑、中央花園三個小區與公共綠地實現無縫銜接。居民張圣華如今步行5分鐘就能穿過共享通道抵達古北美好生活服務站,而此前繞行需要15分鐘。這場“破墻開門”的背后,是一次從人民建議征集到民主協商落地的完整實踐,讓物理空間的隔閡在民意共鳴中悄然消解。
去年5月,古北榮華第四居民區黨總支召開璟宏人才公寓共創會,共治委員會成員建議提出:“樓下的公共綠地近在咫尺,卻被圍墻阻隔,居民繞行不便,能否在長樂苑大門旁開辟通道?”這一建議迅速引發共鳴——周邊三個小區大門均朝向紅寶石路,居民前往地鐵站、市民中心、學校等配套設施,需繞行主干道,尤其老年居民前往助餐點耗時費力,而新建的三片公共綠地雖緊鄰小區,卻因圍墻成為“看得見摸不著”的風景。居民區黨總支敏銳捕捉到這一民生痛點,廣泛征詢居民建議,發現超過90%的居民支持“開門”,這為后續的方案推進奠定了基礎。
通道選址位于長樂苑紅線范圍內,能否“開門”需過居民議事關。居民區召開3場聽證會,邀請三個小區居民代表、物業公司、設計師、街道職能部門共同參與。針對“圍墻拆除后安全性如何保障”“通道設計能否兼顧美觀與實用”等爭議,形成“三步走”協商機制。方案初擬:邀請地產城方設計師結合地形,提出“開放式圍欄替代傳統邊門”的設想,既保持24小時通行便利,又避免物業管理隱患;細節打磨:居民代表現場踏勘,提出“圍欄寬度1米防車輛通行”“欄桿頂端做圓弧處理防磕碰”“增設夜間照明和監控”等修改建議,全部納入設計方案;共識達成:方案通過線上樓組微信群、線下小區座談會等方式進行投票,長樂苑居民同意率達92%,其他小區居民支持率超95%,形成“共建共享”的一致意見。
如今,開放式圍欄的正式啟用讓三個小區與公共綠地無縫銜接。居民們只需步行幾分鐘,就能從小區直達綠地,享受“推門見綠”的生活。“從‘要不要開門’到‘怎么開門’,居民全程參與決策,連圍欄上的銀杏葉裝飾和人才公寓標志,都是大家共同選定的。”參與討論的居民陳玲萍說,協商過程讓每個聲音都被聽見,也讓“別人家的圍墻”變成了“大家的通道”。
案例三
“高齡”電梯更新讓出行無憂
在虹橋街道長順居民區,人民建議征集成為破解社區難題的“金鑰匙”。中山廣場小區在業委會缺失的情況下,依靠居民廣泛參與和民主協商,成功完成了9部“高齡”電梯的更換,為606戶居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體驗。
建于1998年的中山廣場曾是上海最早的外銷房之一,但隨著時間推移,電梯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頻繁出現關人、墜落等“驚魂”事件。“現在搭乘電梯都是心驚膽戰的,居民們更換電梯的意愿十分迫切,建議居委會牽頭推進改造,讓居民出行無憂”,一封建議信擺在了長順居民區黨總支的桌上。然而,電梯更換涉及業委會職責,而小區業委會因過半數辭職無法履職,新一屆業委會尚未產生。面對這一難題,長順居民區黨總支主動擔責,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協同居民共同推進電梯更換工作。
在無業委會的情況下,長順居委會依據《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代行業委會職責,聯合街道管理辦、平安辦、城建中心等多部門共同推進工作,并聘請專職律師提供專業指導。2022年10月,居委會召開首次業主大會,正式將電梯更換提上日程。通過樓組微信群和樓道宣傳欄,居委會廣泛傳播會議決議,并招募居民成立“換梯改造項目自治小組”,邀請從事銷售、財務、技術等行業的業主參與其中。
自治小組成員與物業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參與電梯品牌的現場勘察和方案討論,最終在第二次業主大會上投票確定了更換品牌。為了確保項目的公開、公平、公正運行推進,居委會同步將4份方案發到樓組群,征詢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多輪協商聽取居民意見建議,確定“最優解”后施工隊于2023年10月正式入場,按批次、有順序地更換電梯,同時物業公司邀請電梯維保單位24小時駐扎小區,確保運行電梯一旦發生故障能及時維修解決。
2024年4月,中山廣場的9部新電梯全部投入運營。新電梯運行平穩、安靜,徹底解決了居民的出行安全隱患。長順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高歡感慨道:“電梯更換不僅提升了硬件設施,更讓居民感受到社區治理的溫度。”在換梯過程中,居委會堅持“大家事大家商量辦”,通過微信群和樓道宣傳欄及時向居民征求意見建議、通報項目進展,確保每位居民都能參與。
眾“智”成城
將“金點子”轉化為“金果子”
近年來,虹橋街道認真傾聽基層聲音,廣泛汲取智慧,整合資源,通過居民議事、實踐活動、公益宣傳等多種方式,不斷地將來自居民區的一個個“金點子”,轉化為一個個“金果子”。
“碳”索可持續的生活
金點子:建議黃金城道街區進一步推動低碳生活,依托相關機構,開展系列低碳實踐活動,促進人與自然、人與街區、街區與低碳環保的和諧互動,鼓勵更多人將綠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共同構建美好、宜居、生態友好的街區環境。建議人:阮杰(榮三居民區)
金果子:虹橋街道以“世界地球日”為契機,依托黃金城道街區可持續發展黨建聯盟,積極踐行關于黃金城道街區低碳行動的建議,共同“碳”索街區低碳生活可持續路徑。通過推廣自帶杯行動,從源頭上有效減少塑料垃圾產生;加強銀杏樹保護,顯著增強公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組織低碳撿跑等活動,向居民傳遞健康、積極、綠色的生活理念。
共享清籃樂騎行
金點子:針對共享單車籃筐污損影響市容問題,建議探索融合居民區、街區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的共治新模式,通過策劃倡議發布、環保撿跑、綠色騎行等系列志愿活動,推動公眾參與共享單車籃筐清潔行動,改善騎行環境。建議人:劉勇(榮二居民區)
金果子:虹橋街道策劃開展“Only Blue、共享清籃”系列志愿活動。通過發起文明使用倡議、組織環保撿跑與綠色騎行等實踐行動,吸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共享單車籃筐清潔,切實改善了騎行環境、提升了用戶體驗。同時,街道運用播客形式記錄傳播“共享清籃”行動中的真實故事,以生動聲音傳遞文明使用共享單車的正能量,有效擴大了志愿行動的社會影響力,為提升街區文明治理水平注入新活力。
共建睦鄰客廳
金點子:針對社區空間分割、公共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建議通過拆除物理隔離,整合零散綠地,打造跨片區共享花園。通過“親子共植”“鄰里議事”等互動場景,將單一綠地升級為促進社區融合的睦鄰客廳,實現空間功能與人文價值的雙重提升。建議人:馬成杰(安東居民區)
金果子:虹橋街道通過“小手牽大手”睦鄰計劃,組建由社區規劃師、親子家庭代表構成的“微更新智囊團”,通過30余場居民議事會形成“共享花園+”改造方案。將安順路兩處閑置空間改造為聯動式共享花園,拆除圍墻12處,新增立體種植區、可移動花箱等設施,植入“老照片長廊”等社區記憶載體,形成“兒童友好樂園”“銀齡休憩角”“創意種植帶”等復合功能空間和“共享工具屋”“共享菜園”等延伸項目,開創了社區資源循環利用新模式。
智“繪”反詐筑平安
金點子:針對當前反詐宣傳形式傳統單一、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建議創新宣傳手段,采用情景劇、漫畫等生動形式呈現反詐案例,提升群眾對反詐知識的關注度與接受度,有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建議人:陳立(虹橋居民區)
金果子:街道反詐中心結合網絡詐騙手法迭代特點,聯合專業設計團隊推出原創漫畫《軍警說反詐》。該漫畫以“軍警角色+情景短劇”為核心形式,將刷單返利、冒充客服、投資理財等高頻詐騙場景轉化為詼諧易懂的圖文故事。為擴大宣傳覆蓋面,街道將漫畫制作成可移動展架,在轄區20個居民區、23座商務樓宇及大型商超、地鐵站等公共場所開展巡回展覽。“看漫畫學反詐”成為社區新潮流,為筑牢全民反詐防線提供了創新范本。
圖片與資料來源于區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虹橋街道
撰稿:陳容超
編輯:史煥煥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