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文摘出品
在AI創業熱潮仍然炙烤全球科技市場的2025年5月,一家估值超13億美元、曾獲得微軟、軟銀、卡塔爾投資局青睞的AI公司突然宣告破產。
這家公司叫Builder.ai。
圖注:官網只剩下兩個郵箱
過去八年,它許下的承諾曾讓無數投資人動容:任何人,無需懂代碼,只需像點披薩一樣簡單的操作,就能打造出自己的App。它要做的,是徹底“平民化”軟件開發流程。
但現在,它倒了。而且倒得很徹底。
圖注:金融時報的報道
這家公司不是一夜之間崩塌的。
它成立于2016年,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自稱是從對傳統軟件外包的“憤怒”中找到靈感。他希望通過Builder.ai,把前端可視化、模塊化的組件與后臺的“AI協調器”結合起來,用最少的人力、最快的流程完成應用開發。更重要的是,這一切不需要懂代碼。
它的宣傳口號完美踩中“AI黃金時代”的敘事節奏:人人可開發、AI自動生成、無需工程背景。
圖注:華爾街日報的2019年報道
但故事早在2019年就出現裂縫。那年《華爾街日報》一篇調查報道揭露,Builder.ai所謂的AI,其實大部分功能都是“印度程序員人肉實現”的。
一名知情員工表示:“系統用的是決策樹,你跟客戶說你有AI,他們不會想到這是上世紀50年代的技術。”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幾乎“全是人工,沒有智能”的假AI平臺。
即便如此,這家公司的融資能力并未受阻,反而越走越高。
2018年,它拿下2950萬美元,由軟銀旗下基金Deepcore領投。
到2022年,完成近2億美元融資。2023年5月,在卡塔爾投資局(QIA)領投的C輪融資中再拿2.5億美元。同年,微軟宣布成為戰略投資方,并把Builder.ai整合進Azure云服務。
很多人也好奇:Builder.ai的創始人Sachin Dev Duggal,到底是怎么說服微軟、軟銀、QIA這些巨頭買賬的?
答案也許并不復雜。他有一份光鮮的履歷:14歲開始靠裝機創業,17歲為德銀開發匯率套利系統,21歲創辦Nivio(估值一億美元),之后又做過照片分享App。
他熟悉硅谷、擅長演講,形象光鮮,是那種“典型的技術商人”。AI正火的時候,他帶著“讓非工程師也能構建App”的愿景再次出現,項目故事講得漂亮,幾輪融資就水到渠成。
這類人物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AI敘事黃金期下的結構性產物。
Builder.ai的估值一路攀升至13億美元,官網上羅列的Logo越來越多,Gartner和Fast Company等榜單持續上榜,幾乎成了AI+軟件自動化的行業標桿。
只有內部員工知道,這家公司正在靠虛報營收和燒錢擴張維持表象。
清算在2025年5月正式到來。
Builder.ai的貸款方Viola Credit因發現公司夸大財務報表,從其賬戶中直接扣押3700萬美元,觸發融資違約。
接任CEO僅兩個月的Manpreet Ratia手中只剩500萬美元現金可調度,數日后申請破產保護。
公司官網下線,員工大量被裁。曾被包裝成“AI創新旗艦”的Builder Studio產品也被擱置。
據《金融時報》報道,Builder.ai累計欠亞馬遜8500萬美元、欠微軟3000萬美元,核心債務已無法償還。
事實上,Builder.ai的失敗更像是一場營銷與現實長期錯位后的自毀儀式:當“技術不可知”成為常態,講故事的能力一度可以壓過技術本身,但紙牌終究要倒塌。
Builder.ai的失敗說明一個簡單卻被反復忽視的事實:不是每一次融資成功,都是產品成功的前兆;不是每一個估值飛升的公司,都擁有與其對等的技術護城河。
當“AI”這個詞本身被賦予信仰式的力量,我們就很難看清它背后的真實結構。而當AI從愿景變成基礎設施時,想象力無法繼續替代驗證。
AI領域需要技術,也需要自律。但更需要時間來揭開敘事與現實之間的那層膜。
Builder.ai沒有活到那個時刻。
但下一家,也許就在明天。
via https://www.financialexpress.com/business/start-ups/why-did-microsoft-backed-1-3bn-builderai-collapse-accused-of-using-indian-codersforaiwork/3854944/
GPU算力按需租用
A100/H100 GPU算力按需租用,
秒級計費,平均節省開支30%以上!
掃碼了解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