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325字,閱讀時長約10分鐘。
▲海上仙都太姥山
奇峰聳立的太姥山雄踞東海之濱,這座被《道藏》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道教名山,不僅成就了福鼎'閩浙門戶'的地理坐標,更將'太姥娘娘'懸壺濟世的傳說化作福鼎市的文化基因。東南沿海的溫潤水汽與閩北山城的厚重底蘊在此交匯,滋養著依山傍海的古城走過千年歲月。在這里,已歷經八十八載春秋的福鼎市醫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福鼎醫院),正以山海兼具的沉穩與溫潤,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康。
作者 | 人物君
01
曾經遠去的希望不再飄渺
在福鼎市醫院皮膚科的診室里,常常能看到兩種情緒的交織:一種是滿臉焦慮與疲憊的初診者,另一種則是面帶輕松、主動報喜的復診者。而兩種情緒之間的轉換,往往只需要一段時間的規范治療和一次信任的建立。
福鼎地區諸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慢性蕁麻疹等頑固性皮膚病較為常見,這些疾病雖大概率不會危及生命,但帶給患者的卻是長期的痛苦與心理壓力。尤其是特應性皮炎(AD),很容易被誤診為濕疹而被忽視,同時因為其瘙癢難耐的癥狀表現,張士德稱之為“最容易摧毀生活質量的皮膚病”。
福鼎市醫院皮膚科主任張士德曾在一年多前接診過一名大學生,他的特應性皮炎從嬰兒期就有,長期的反復發作下,導致其面部紅斑、腋窩濕爛嚴重。
“他是那種一進門你就知道他是AD的人,太典型了。”張士德回憶。
為了治病,這位當時還不到20歲的年輕人,走遍了各地尋醫,包括民間的一些所謂偏方都嘗試了,卻一直未見明顯成效。他這次來到福鼎市醫院也僅是想試一下,并不抱什么希望,因為失敗對他而言早是習以為常,希望則更像是遙不可及的虛無。
▲福鼎市醫院皮膚科主任 張士德
而張士德不想再讓這位年輕人體會失敗的無助,在做了詳致的診斷檢查后。張士德根據這些年來他對于特應性皮炎治療的臨床經驗積累以及學科前沿技術的深入了解,決定給這位年輕人采用最新的小分子靶向藥療法。科室團隊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為其制定了誘導期和維持期的雙階治療方案,同時在飲食、防曬、藥物監測、心理支持等方面給他進行全面的宣教。
張士德強調,一名好醫生不僅要知道用什么藥,還要知道如何用好以及副作用的監測、減量和停藥的指導等。對于這方面,醫生之間的溝通標準要統一,患者教育要同步,否則有些患者可能會在多種聲音下迷失。
很幸運,從剛開始治療起,這款藥物就對該患者產生了很好的療效,讓這位年輕人終于燃起了久違的信心。在經過近四個月的持續治療后,該患者的癥狀幾乎完全緩解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當他笑起來露出兩排整齊的牙的時候,那一刻我們覺得都值了。”
這一刻的張士德更是體會到當初他放棄大都市選擇留在小城的決定是對的,讓基層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與一線城市同質化的診療服務,不再只是一個理想,“科學+規范+溫度”是張士德為這一目標尋找到的“解法”。
02
基層醫療理想主義的堅守
2010年,福建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張士德本是有機會去上海發展,當時包括他的導師趙敬軍教授在內的多名專家、科室主任曾向其拋來橄欖枝。而面對這樣一個能留在一線大城市的機會,張士德卻選擇去了福鼎這樣一個他并不熟悉、也不屬于大都市體系的地方,這著實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而張士德給出的解釋似乎很簡單,他更鐘情于小城的愜意,而且覺得在這里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想真正為中國的基層醫療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留在高端人才云集、醫療資源富裕的大上海,我可能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名醫生,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但在小城市,很多基層的百姓更需要幫助。”
就是帶著這樣一種樸素的理想,張士德來到了福鼎,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有的只是安靜地對于每位百姓健康的守護。
張士德的性格不張揚,卻有著一種穩定的理想主義。張士德的“留下”,是職業更是價值的選擇。他清楚地知道,只有留下來,才能真正建立起他所期望的基層皮膚病診療體系;只有走在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上,才能真正打上屬于自己的印記。
他相信,“醫生的價值不在于你站在那里,而在于你能做什么”。
這份理想主義的堅守,可能更多來源于張士德早年間對于基層醫療艱難的感同身受。出生于內陸的張士德,兒時看著父母帶著家人長途奔波到醫院去看病,到了醫院甚至連掛哪個科的號都不知道。那種無助感深深觸動了他,也讓那時還年少的張士德第一次感受到醫生這個職業所承載的重量,他夢想著自己以后也能當一名醫生,讓家人和周邊的百姓看病不再那么難。
懷揣著這一樸素夢想,張士德高考時如愿考上了醫學院校,并在2007年考上了福建醫科大學皮膚性病學專業的研究生,師從趙敬軍教授專攻遺傳性皮膚病,特別是單基因遺傳病的分子機理研究,這也成為他與福建結緣的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奠定了張士德日后在臨床中重視循證醫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
03
持續奮進中的撥云見日
而對于理想主義的堅守,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知難行易,當初放棄大都市機會來到福鼎的張士德,也曾在困境下產生過自我懷疑。2010年,當張士德來到福鼎市醫院時,彼時醫院還未搬遷至新址,整個科室就三四間診室、幾臺老舊的設備以及那非常有限的診療能力。這讓滿懷著憧憬從內地來到福建沿海尋找發展的張士德,不免有些失望,他甚至看不到前路在何方,迷茫中的他甚至想過要換份工作。
那時候一個人在宿舍沉默發呆的張士德,思索了許久,最后還是決定要堅持下去,為了醫學的理想以及對于基層醫療價值的堅守,他不能就這樣遇到點困難就想放棄。也許正是這段并不輕松的適應期,為日后張士德“以一人之力撬動科室革新”埋下了伏筆。
轉變從2013年開始,那時候福鼎市醫院開始重視皮膚科的發展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張士德也是借此機會將他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和福州市第一總醫院皮膚病防治院學到的各種前沿知識、專業技能逐步應用于這里的臨床,并牽頭引進了皮膚鏡、調Q激光、光子治療系統等一系列先進的治療設備,首次建立了皮膚外科小手術流程和真菌/螨蟲鏡檢等基礎檢測體系,并推動了醫美服務在皮膚科的規范起步,那一年也被稱為福鼎市醫院皮膚科真正意義上的“技術換代元年”。
2023年,隨著福鼎市醫院搬遷至新院區,皮膚科迎來了其飛躍式發展。門診空間擴大近一倍,設備投入大幅上升,新購置的設備涵蓋激光美容、色素性疾病治療、脫毛、痤瘡瘢痕修復等多個領域。張士德將此次的升級形容為“鳥槍換炮”,也正是這些為下一階段的學科拓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張士德終于將曾經處于醫院“角落”的皮膚科,拉至了中心的位置。如果說過去十年張士德主要是在為科室打基礎、建團隊,那么接下來十年他所有努力去實現的,便是在福鼎打造一個可復制、可推廣、能引領縣域皮膚科學發展的樣板。對于這條路該如何走,他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路徑規劃。
04
打造全面體系化的發展藍圖
張士德對于福鼎市醫院皮膚科發展未來的規劃,不是聚焦于某幾項業務,而是對于一整套體系的打造。首先,張士德希望建設以“大門診+小病房”的核心布局,計劃建設包括銀屑病、特應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白癜風、痤瘡、瘢痕修復等在內的多個亞專科門診,推動病種治療的細化以及慢病的規范化管理。
在張士德看來,專病門診的核心是治療路徑的標準化,這一理念需要用心去做才能落到實處,而不是說簡單掛個專病門診的牌子就可以做好的。
作為科研出身的醫生,近些年來張士德參與了多個省級科研課題,并發表了7篇SCI論文,這在一家縣級醫院絕對屬于非常突出的存在,尤其在遺傳性皮膚病與靶向藥物應用方面有著較強的積累。張士德想以此既有優勢為基礎,在福鼎這座小城打造出一支具備原創力的皮膚科科研團隊,這是學科實現高階發展、向一線大醫院看齊的必要條件。
此外,同質化醫療是張士德所一直強調的,對此他的聚焦點不僅是在本院,更是主動聯系周邊的市縣兄弟醫院,共同推動在診療理念、藥物管理、患者教育等方面的區域協同,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穩固的基層皮膚病診療與保障體系。
張士德對于這一皮膚科發展藍圖的規劃略顯宏大,前行的路上也一定有著諸多困難與艱辛等著他們去克服,但張士德相信這一目標終會實現,無論多難,事在人為。
“可能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但我們希望能把地基打好,讓后來的人走得輕松一點。”
責編 | 王 嘉
校對 | 李 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