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5月26日電 題:跨越3000余公里,他們為西藏自治區孩子點燃“心”希望
記者 趙曉 王峰
“放心吧,等孩子順利做完手術,就能摘掉‘先心病’的帽子,像正常小朋友一樣生活。”5月26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中心醫院(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主任張鋒泉站在病床一側,俯身聽診小桑(化名)的心臟,并向他的媽媽寬慰道。
小桑今年1歲多,來自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一周前,在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專家的帶領下,他與30多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抵達濟南,準備接受免費的手術治療。
“得知孩子患有心臟室間隔缺損,感覺天塌了。”小桑媽媽受訪時說,5月初,中心醫院的醫生到日喀則義診,孩子在現場確診為先心病。聯想到孩子身體素質差、平時易感冒等情況,她也才找到原因。起初非常擔心,但當被告知可以通過手術治愈,她毅然帶孩子到濟南接受治療。
在中國,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約為6‰至8‰。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日喀則市,因海拔高、氧氣稀薄,導致先心病發病率較高。
今年5月5日至20日,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專家團隊飛抵西藏日喀則市,輾轉8個縣區,跋涉3000余公里,開展“魯藏一家親 共圓健康夢”先心病篩查救助行動。這次行動從2000余名兒童中篩查出確診先心病并需要手術的患兒,共計50名。
“首批32名患兒跟隨醫療隊返回醫院,正在接受手術治療。上周五(5月23日),我們已經為其中的12名患兒順利做完介入封堵手術。”張鋒泉介紹,醫療團隊遵循“先簡后難”的原則安排手術,計劃用兩周左右時間完成所有救治。
面對情況相對復雜的患兒,張鋒泉團隊善用微創小切口技術,以降低損傷。“傳統先心病手術需正中開胸,現在我們可以根據患兒病情,采用側胸小切口,如右側第四肋間4厘米切口。這樣減少創傷、不損傷胸骨,還能讓患兒更快恢復、術后刀口更美觀。”張鋒泉表示。
張鋒泉(右一)帶領團隊在手術室內為患者做心臟手術。(資料圖,濟南市中心醫院供圖)
在張鋒泉看來,先心病救治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避免因心臟疾病導致患兒發育遲緩,甚至出現神經發育障礙。“患兒術后的生活質量接近正常人,大多數可實現根治。”
部分偏遠地區的先心病患兒會因發現較晚而延誤病情。為減少“生命缺憾”,從2020年起,在山東省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下,該院連續6年開展日喀則市先心病患兒篩查救助行動,累計為上百名先心病患兒免費手術。
今年5月份,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專家在日喀則市邊吸氧,邊為孩子們聽診。濟南市中心醫院供圖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醫護人員克服嚴重高原反應、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等困難,護佑西藏自治區孩子生命健康。“每次篩查行程都很緊湊,剛下飛機,轉身就投入工作。邊吸氧邊聽診是常態。”6次進藏參與救助行動的濟南市中心醫院心外科主治醫師張鵬飛說,真情的傳遞是雙向的。當地民眾一次次用潔白的哈達,向他們表達誠摯的謝意和祝福。
談及令他印象深刻的患者,張鵬飛想起首次進藏篩查時遇到的18歲男孩。“他的病情極重,法洛四聯癥合并多種并發癥。家人多方咨詢,因為手術風險高、花費大而讓病情不斷延誤。家人和孩子都覺得沒有治療希望了。”張鵬飛回憶道,因男孩超齡,團隊向上級申請特批他納入救助行動。由于病情重,他的手術方案經團隊反復討論后實施。
張鵬飛說,慶幸的是手術非常成功,男孩康復出院,之后考上醫學院校,并順利畢業、參加工作。“男孩專門給張鋒泉主任拍視頻報平安,還寄來感謝信。”
這樣的“護心”故事不勝枚舉。多年來,濟南市中心醫院致力于先心病兒童的篩查和救治。專家團隊的足跡遍布西藏、新疆、貴州、云南等省和自治區以及山東省內各地市,累計篩查萬余人。
“作為山東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有能力、有義務發揮自身優勢,向偏遠地區輸送優質醫療資源,幫助更多疑難病癥患者擺脫疾病困擾、回歸正常生活,為促進民族團結、推動區域均衡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濟南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蘇國海如是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